
探索方言词汇:亲昵的“打吅·邪”世界
古华在《醒醒老爹》中描绘了一种方言现象:“人懂得怕丑,知道以眉目传情,更会在暗处角落亲昵。”其中的“打啵”便是此处的亲昵行为。方言中的“打啵”,湘方言称之为“打吅”,而梅县话则称之为“斟嘴”,各地表达虽有不同,但核心意思都是亲嘴或的行为。
在北方方言中,也有将行为称为“打嘣儿”的。而在西南官话中,“打白”被写作“打吅(bēr)”。“吅”字象征着两个“口”的结合,形象生动,极为传神。值得注意的是,“吅”在《说文》中解释为“惊呼”,后来学者认为是喧或嚣的本字。在不同的注音下,它同喧或讼。
古代社会因受礼法束缚,公共场合男女之间的亲密举动是被严格禁止的。情感与性为人之本能,往往禁而不止。男女间的亲昵行为常常转入地下,相关记载文献不多。直至明清小说,才频繁出现描述男女间的亲热情形。其中常用的词汇如亲嘴等,都是对这种行为的描述。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吻”逐渐成为更为正式的表达。
在益阳方言中,“亲”被漫读为“秋”。当亲密行为过于热烈时,当地人会用“太秋哒”来形容。不论男女之间还是大人与小孩之间,所有亲昵的举动都被称为“liā”。至于应该用哪个字来代表这个读音,最初考虑到的“嗲”字,虽然有其撒娇的含义,但与益阳话中的动词“liā”并不完全吻合。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找,最终认为“邪”字更能准确地表达这种亲昵的行为或意识。
从传统、正统观念来看,“liā”即“邪”的行为被视为不正的。传统经典《弟子规》强调一个“正”字,而“liā”的动作似乎偏离了这一理念。比如在新婚之夜的闹房,益阳人称之为“邪房”,因为其中常有不正之举。捉烧火佬的习俗、中奖后的请客等也常带有玩笑的“邪他一下”。这种行为甚至延伸到了孩子的教育上,过分溺爱孩子会被称为“放邪”。“邪事”一词在益阳方言中指的是不正经的事。但在某些语境下,“邪事”只是表示动静或下文的意思。例如某人答应了什么却迟迟没有行动,可以说:“怎么还没邪事呢?”意味着没有行动。跟风或者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也被称作“邪”,这类人被称为“邪事子”。有趣的是,“邪”这个词也可以读成与其相近的词语的声音来表达这种过分的亲昵行为,如旁人会发出的声音形容看到某种过分的亲昵行为:“你们要‘啧’,回家去好吧?”而调皮、顽皮的孩子也被称为顽皮子或邪壳子。“邪”在此处的发音读四声更为合适。特别感谢唐宋轩宋喜梅女士对本期内容提供的场地和字幕支持。本篇内容由策划邢玲和执行杨玉菡共同完成并制作于湖南日报社益阳分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