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雪霁图卷局部:描绘祖国大好河山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大好河山无数,风光秀美,景色各异。“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野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这些优美的景色,让人心生热爱,引发游子的乡愁。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到大山大河观光游览,欣赏其雄伟无比的景观,感受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炎黄子孙通览古今、胸怀天下的气概。
随着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学习之余,喜欢登山涉水,畅游大江大河之滨。这时,历史上的诗词名句便浮现在眼前,令人肝胆开张,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些诗词中,以山水为主题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
在古代诗坛,山水诗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农业生产力低下和文化的影响下,古代很少诗人以山川风物为创作题材。直到汉末,曹操横槊赋诗,才出现了以山海为主题的诗句。真正把山水视为创作主体的诗歌,是在魏晋时期才逐渐兴起。
唐代是山水诗发展的巅峰时期,特别是描写大山大河的诗歌在诗坛上达到了卓越之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大山大河的特色和气势。如李白的庐山瀑布诗,抓住香炉峰的瀑布奇景,展现庐山的独特风采;王维的《汉江临泛》则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阔。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时代的风貌。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优秀诗人描绘祖国大山大河的壮丽,也常将其作为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反衬。如宋代陆游的名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描写山河壮丽的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启发读者从诗句中看到山川形胜的神采,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的矛盾。
西方艺坛的现实作品注重真实描写和典型刻画,但也带来一些弊端。相比之下,我国传统诗坛更注重虚实结合的手法,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给审美受体。如水墨画中的空白,不仅表现了山峰的高峻,还引导观众想象云雾中的真实形态。传统的优秀诗篇也往往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启发读者从诗句中看到山川的形胜和神采。
王维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描绘大山的典范。他的《终南山》一诗从山的高处写起,运用神话和实景的描写,再结合虚写的手法,表现出终南山的高耸入云和空寂的意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技艺,也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祖国大山的壮丽和神韵。
传统诗词中的山水诗是的瑰宝。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名篇名句中获得启示和灵感,增强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要汲取传统诗词中的有益经验,不断发扬创新写出更多充满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