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造句50字

对牛弹琴造句50字

作者:刘松青(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我们在庄重地与人讲道理,对方却无动于衷时,常常会感叹:“这简直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背后的真正问题究竟在哪里?是对弹琴的人技巧不精,还是牛无法理解?这个古老的成语背后蕴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对牛弹琴”,有一个成语故事来自牟融的《牟子理惑论》。牟融的弟子曾问他,为何浩如烟海、文字如锦绣,他却选择用《诗》《书》而非来解答问题。牟融的回答,揭示了对牛弹琴背后的智慧。他认为公明仪给牛弹奏清角之操,牛并不反应不是因为听不到琴声,而是它们根本听不懂。如果改为弹奏蚊虻的嗡嗡声或小牛的,牛就会竖起耳朵倾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的有效性并不完全在于说话人的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听众的需求和背景。

即使我们表达得恰当清晰、深入浅出,就一定能被他人理解吗?答案并不肯定。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语言本身有其局限性。孔子曾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自身的限制决定了我们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所有思想和情感。理解的对象不仅是言辞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言者的意图和言外之意。理解一个人除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除了言语本身,还需要综合考虑说者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等方面。

由于听者和说者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差异,误解的情形在所难免。比如,向从未见过骆驼的人描述骆驼,他可能就会产生错误的想象。即使说者足够真诚、表达准确恰当,也不能保证听者一定能准确理解说者的意思或意图。理解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这不仅需要说者考虑听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语境、方式和风格来表达;也需要听者努力了解说者的意图,理解语言的有限性,并积极反馈。

在对话中,理解是基本诉求。哈贝马斯和保罗·格莱斯都认为,理解指向两个主体之间的共识和协调与合作。真正的理解需要对话双方的参与,遵循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这需要说者耐心、真诚和准确,在听者不确定时做出解释;也需要听者尽最大努力和诚意来参与对话,确认和领会说者的真实意图。

“对牛弹琴”的启示是:沟通的有效性不在于说话人的技巧,而在于对听众的理解和尊重。理解是一种协作和互动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对话中,我们要遵循合作原则,切换角色,意识到话语合作中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沟通。这一智慧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教育、工作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04月09日05版 光明网转载。


对牛弹琴造句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