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仕强先生在《式家庭教育》中深入探讨了儿童在6-12岁阶段的成长特点,指出这一时期正如《道德经》所描述的阴阳转化阶段。他强调,利用《道德经》的智慧来培养孩子们,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应对变化,同时筑牢德行与心性基础。以下结合他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系统性培养体系。
一、核心理念:顺应自然成长规律
曾仕强将《道德经》的引入儿童教育,强调辩证成长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展现活力,也暗藏风险,需以“守柔曰强”平衡激进与稳健。他主张回归儿童天真本性,避免应试教育过早异化学习本质。
二、结合《道德经》落地的实践路径
维度一:认知建构与思维启蒙
通过具象与抽象的转换,帮助孩子们建构认知。利用卦象思维解经,让孩子们通过搭建积木等方式直观感受“祸福相依”的转化。运用留白艺术启智,引导孩子们观察夜空星群,体会“”的哲学。
维度二:德行养成的具体实践
将《道德经》中的“七善模型”转化为日常行为指南,帮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品德。通过冲突管理的“不争之德”,引导孩子们以冷静沟通应对校园竞争。
维度三:生命教育与自我认知
在“损”与“益”中引导孩子们认知自我。通过“减法哲学”对抗物质贪欲,开展“断舍离”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少则得,多则惑”。以“加法哲学”培育精神富足,激励孩子们探索知识,关注内在的精神财富。
三、古文教学的实操原则:三三制
四、警惕教育陷阱
曾仕强特别警示了三大教育陷阱:注解、德行表演和古今割裂。他强调要保留孩子们的思考空间,避免强行灌输化解读;要引导孩子们觉察内心,避免“为道日损”异化为自我压抑;要培养批判性继承思维,不将经典与现代对立。
五、家校协同打造文化场域
曾仕强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家庭要成为“活的经典”,父母要践行“行不言之教”;学校可开发“”校本课程,结合科学课讲解经典;社会要构建“柔性成长”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经典中找到成长坐标。
结语:架起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桥梁
曾仕强的《道德经》教育观,旨在在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他强调通过经典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能力与心性本真,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自然而然地领悟并践行经典的智慧。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关注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心灵的滋养和道德的培养。正如他所说:“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自然而然地明白经典的真意。”这种教育的魅力在于播种而非灌输,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静待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