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在城关镇洞耳河村7组张家沟的一片耕地上,村民杨书国和他雇佣的20多名员工正在忙碌地进行春薯育种工作。
杨书国拿起一个重约0.5公斤的红薯种,向众人展示并计算着红薯的经济价值:这个种薯经过培育可以生长出70至80棵秧苗,每棵秧苗预计能产出2.5公斤的红薯。如果将其中10%的红薯加工成干粉条,每公斤粉条的市场价可达18元。这样一算,一个种薯就能带来约100元的经济效益。
大家都明白,杨书国算的是红薯产业化的账。
今年55岁的杨书国,在90年代就开始在外打拼。但他总觉得在外漂泊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对家乡的郧阳三大宝——红薯、苞谷、龙须草特别看重,决定专注于发展红薯产业。
五年前,杨书国注册了“洺淞活生态专业合作社”,开始利用十多亩土地进行红薯育苗,希望通过销售红薯苗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2015年春天,他的努力初见成效。培育的50多吨红薯种苗,收入高达20多万元。此后,他并不满足于仅销售秧苗,而是致力薯的加工和产业化发展。
为此,他租地、建厂、购设备、架电线,建起了一座占地10多间、共1500平米的红薯粉条加工厂。2016年春天,他流转了本村100多个农户的500多亩土地,用于栽培红薯。当年冬、腊两月,利用产出的1000多吨鲜薯加工成200多吨粉条,实现了400多万元的产值。
杨书国一直有探索精神,他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成功注册了“仿生牌”红薯设备发明专利,提高了加工效率,使红薯年吞吐量提升了近5倍,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多吨,覆盖本村及周边乡镇5000多亩土地的红薯生产。
杨书国不仅成功走出了红薯产业化的道路,还带动了本村和周边乡镇农民增加收入。他流转的本村100多个农户的500亩土地,每年为这些农户带来2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费。他还常年雇佣40多名员工从事红薯基地的管理、生产和加工工作,平均每人每年的工资约为1.5万元。
杨书国的红薯产业辐射范围广泛,涉及本地及周边农户5000多亩土地。仅回收加工的10%鲜薯,就向农户支付费用125万元。村民张朝林感慨地说,他将自家的6亩地全部流转给杨书国经营,并在他的基地打工,年收入超过2万元。
目前,杨书国正在扩大红薯生产规模。他已经从山东、河南等地购买100多吨优质种薯,将种薯基地扩大到50多亩,以进一步拉长红薯产业化链条。
杨书国的做法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他注册的“郧阳区洺淞活生态专业合作社”已经晋升为省级合作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微信关注:XXX-XXXX-XXXX(替换为真实号码),报料电话:XXX-XXXX-XXXX(替换为真实号码)。我们将给予费用酬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