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揭秘传统智慧的历史故事。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演变历史及含义解析

再过几天,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在现今的二十四节气中排在倒数第三,但在古代却被视为一年周而复始的开端。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基于测定冬至点而创立的时间体系,它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变化和物候现象。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有人提到西汉初期的《淮南子》是目前所见的最早完整记载。但实际上,在战国魏安釐王墓中发现的《逸周书·时训解》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且更早期的一些文献也暗示了古代先民对天象、物候的观察与记录。知名古天文学家张汝舟等学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在战国之前就已经十分完备。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二十四节气起源的时间上限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之前。从广义上讲,二十四节气可以归入历法范畴,但严格来说,它们更应该被称为时令,因为它们主要描述的是气候特征、动植物状态以及季节的区分。

古代历法的一大特点是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视运动回归周期为年,以月亮的朔望周期为月。而二十四节气则只计量太阳的位置,不考虑月亮的运行,属于阳历范畴。它们通过描述太阳在一年中的不同节点来反映太阳运行规律及大地上时令物候的变化。

远古先民通过观察太阳的升降与物候的关系来测定时令季节的变化。随着对天象观察的深入,他们发现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照射下人的影子来测量时令季节变化。《山海经》中的记载显示了远古先民最早通过日升日落测定时令季节变化的宝贵记录。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中,象征天象的图案中摆有人的大腿骨,证明了以人测影的存在。后来古人发明了专门用于测量太阳影子变化的工具如土圭、圭表等。通过对日影的观测,先民逐渐发现了“二绳”,即子午、卯酉线,这是正南正北和正东正西的标记,代表着冬、夏;春、秋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的确定奠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初基础。此后,古人继续观测发现,在四季之间还有明确的时令物候特征出现。这就是“四钩”,即丑寅、辰巳等连线。《左传》等文献还提到了玄鸟氏等古代官方对于时令的重视和观测成果的不断进步。至此,“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变得相对简单明了——只需进一步观测细分已有的节点即可。至此也可以理解为为何二十节气逐渐从简略的时令表述发展为我们现在熟知的细致的气候划分体系。此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天文观察的深入,“定气法”逐渐取代最初的“平气法”,确定了节气具体的时间点,也由此演化出现今仍在沿用的农历历法体系框架。这个体系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农历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古来的文化史和文明史的缩影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