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伏时节,暑气猖獗,热浪滚滚。人们对炎热天气的厌恶源自于古时的感受。我国历史上早就有对炎热日子的认识与描述。据考证,至周代已有关于伏日的记载。到了汉代,初伏、中伏、末伏的次序得以确立,以天干地支来推算历法。其中,头伏和末伏各为十日,中伏则可能因为庚数的变化而长短不一。伏的含义,据《汉书》解释是隐伏避盛夏酷暑之意。古人畏惧炎炎烈日,因此选择隐蔽以顺应天时,展现出先民顺应自然的智慧。
谈及民俗风情,更是趣味盎然。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面食能够帮助发汗,驱邪避暑,这是食俗中的智慧。在江南地区,人们有喝伏茶的习惯,用金银花和夏枯草煮饮,以消暑化湿;而在北方,人们则晒制伏姜,姜的辛辣配上醋的香气,存储至冬日可以暖脾胃。还有伏日祭的遗风,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祈求秋收,都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
最近,关于今年三伏天的热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至8月18日结束,总共30天。也有说法称今年可能会出现长达40天的超长三伏天。这样的说法让很多人开始担忧:“今年的夏天会热到让人无法忍受吗?”实际上,三伏天的长短是由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之间的间隔决定的。考虑到今年夏至是6月21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立秋是8月7日,所以末伏从8月9日开始至8月18日结束。
一些气象机构预测由于闰六月的影响,今年三伏天可能会出现“后移”现象,导致高温天气更加集中。今年三伏天备受关注的原因与气候预测紧密相连。根据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夏季全国气温将比常年偏高0.5至1摄氏度。特别是在华北、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超过4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天气。更令人担忧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在今年可能持续发酵,太平洋水温升高,全球气温大概率将再次刷新纪录。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高温天气的威力不容忽视。曾经江南、江淮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而欧洲在2019年也曾遭遇热浪侵袭法国巴黎的气温飙升到42.6摄氏度荷兰和比利时等地首次出现超过四十度的高温这些历史事件提醒我们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极端高温天气的强度和频率也在增加而今年的气候条件似乎更加严峻一方面拉尼娜现象的后续效应仍在影响全球气候另一方面闰六月的出现可能导致三伏天的高温更加集中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天需要保持警惕既要借鉴传统智慧也要善用现代科技应对挑战让我们共同面对考验铭记这个充满挑战的夏天通过科学与传统的结合保护自己和家人度过这个特殊的时刻。我的宝藏兴趣让我更懂如何应对炎热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