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清明,自然会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寥寥数句,勾勒出了一幅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烟雾弥漫的凄美画卷。
清明节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清明留下了深刻的诗句,描绘景致,讲述风俗。
踏青春游
梨花盛开的时节,正是清明。南宋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描绘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游人们纷纷出城踏青,寻找春天的足迹。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万株杨柳间的流莺享受着这静谧时刻。
杭州西子湖畔的苏堤,正值春光明媚。杨柳依依,雪白的梨花在风中摇曳。一阵风儿吹过,花瓣飘舞,洒向游人,如同仙境一般。这便是西湖清明的美景。
春风带着万物生长的气息,轻轻拂过人们的脸颊,令人沉醉。清明时节气候温润,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光。不妨带着家人,到公园、绿地、野外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拥抱春天。
寒食习俗
在古代的清明节前,有寒食节,这一天会禁火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逐渐融入清明节。虽然现代无需再禁火吃冷食,但青团这一清明时令食品却广受欢迎。
青团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或其他馅料,蒸熟后带有清香,口感宜人。如今的青团口味丰富多样,如芋泥芝麻、蛋黄肉松等,让人垂涎欲滴。若只能选一样食物代表清明,那必定是青团。吃一口青团,才算不辜负春天的美好。
放风筝的乐趣
清代的诗人高鼎在《村居》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农历二月,孩子们放学回来,趁着东风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的民间传统习俗,寓意“放晦气”,带走烦恼,保佑平安。
想像一下,在绿草地上,孩子们放飞风筝,奔跑欢笑。他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满眼桃红柳绿,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带孩子参加。
祭扫与缅怀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一天表达对已故亲人和祖先的思念与敬意。这是一个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体现家族与历史的传承。
柳树诗人柳宗元在《种柳戏题》中种柳并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种下的柳树会成为人们怀念的媒介。清明节前后适合种树,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此习俗。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种树有助于地球环保。
传统的清明节可能带有沉重悲伤的氛围,但其实也可以踏青郊游、放风筝种树,深度接触春天。古书《岁时百问》中写道:“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个清洁明净的春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