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的压卷之作怎么就成了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了呢?
当我们谈论一首诗是否为“七律”,在格律诗已经发展千年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遵循既定的规则,不能随意混淆。虽然写不写近体诗并无硬性要求,但在区分原有作品时,我们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七律”这个简称代表着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它必须严格遵守平仄关系,押平声韵,中二联(至少颈联)需对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在格律规则尚未完全成熟的李白、王维时代,将这类诗称为“律诗”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到了现代,如果仍犯这样的错误,那就太不应该了。这并非个人喜好的问题,对于懂得欣赏诗歌的人来说,这是再明显不过的差别,就像铅笔和钢笔一样,一目了然。
提及《积雨辋川庄作》是七律,这简直让人笑掉大牙,还谈什么七律压卷更是无稽之谈。
王维所处的时代,格律规则已经初步形成,其中五律最早出现,对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平仄相替、相对的规则也已经成熟。虽然王维的很多诗被归类为古体诗,但单看每一句,都是律句,遵循二四六关键位置的平仄交替。而且,在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他也遵守平仄相对的原则。王维的许多作品,包括著名的《渭城曲》绝句,都不符合格律诗“相粘”的规则,即第三句和第二句关键位置的平仄不相同。
这说明当时“相粘”的规则尚未普及。直到杜甫之后,这些规则才逐渐完善。而王维的这些“失粘”的律句也可以看作是格律诗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只是最后没有被普遍接受。
在格律成型阶段,这种特有的“失粘”现象被广泛存在,后来者为其专门命名,称为“折腰体”。这证明了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平仄关系和各种规则都是诗人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最符合汉字音韵在诗中运用的结构模式。
《积雨辋川庄作》就是一首典型的“失粘”诗歌。
这首诗的首联对句关键位置的平仄与颔联出句的平仄并不一致,违反了“相粘”的规则。第五句的关键位置平仄又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也与第六句相粘。这说明虽然“相粘”尚未成为定则,但诗人们在创作时已经有了一种自然的选择趋势。
整首诗因颔联和首联的失粘,平仄关系发生扭转。失粘后的六句则严格遵循了平仄的“替、对、粘”规则。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不要过于刻板,我们更注重意境。但这就像高铁和绿皮火车一样,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绿皮火车并不能被称为高铁线路上的压卷之作。同样,只看意境也不足以证明《积雨辋川庄作》是七律压卷。
在古诗词中,论格式和意境,《登高》才是七律第一。不论格式而讲气象,《黄鹤楼》则更胜王维这首诗一筹。
王维的诗作确实优秀,他是盛唐诗人中的佼佼者,仅次于李白、杜甫。《积雨辋川庄作》并非其顶尖之作,我们不能随意将其冠以不实的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