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啸天,一位著名诗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兼任诗词学会副会长,曾因作品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他对的酒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关注人劝酒的习俗。
尽管我不擅长饮酒,但在各种宴席上,常常遇到人们以酒为话题,劝酒的场景屡见不鲜。人们往往会引用古人的诗句来劝酒,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甚至在近现代,如白居易的《对酒》中也提到:“相逢且莫推辞醉。”这些诗句成为劝酒的有力理由。
历史上的诗人并不都如我们所见那样嗜酒。例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和陶渊明,他们的诗作中并不常提及酒。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只有一首言酒,而且表示“对酒不能言”。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更是通首无饮酒字面,表达了对酒的淡然态度。这说明,酒虽然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并不是他们的写作方式。
到了唐代诗人李白,情况有所不同。杜甫曾以“李白一斗诗百篇”来形容他的才情。似乎没有醇酒的助兴,就没有狂放飘逸的李白诗歌。我认为诗与酒并非必然关联。就像美好的东西太多,茶也是其中一种,既高雅又大众化。茶叶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了“茶”字的出现。
在古代,茶叶的贸易也已经存在。但在那时,茶的食用方式和今天不同,需要添加其他佐料。到了唐代,茶才成为纯粹的饮品,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品茗论水、著书立说的风气。从宋元至今,茶文化发展千年,形成了独特的茶艺。茶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写诗的人怎么可以不喝酒”的疑问,其实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远在战国时代,屈原就是一个以“清醒”著称的诗人。他的自我标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可见,诗歌的灵感并不依赖于酒精。其实,醉翁之意也并不全在乎山水之间,而在于与民同乐。因此可以说,诗歌的才华并不依赖于酒类,酒类所带来的乐趣也并不在于忧愁。
苏东坡是一个善于养生的诗人,他更喜欢品茶胜于饮酒。他的咏茶诗句比咏酒诗句更为出色。作为诗人,他已经俨然成为品茶的行家。如今在成都,人们喜欢泡茶馆,享受品茶的乐趣。沏茶时,先注滚水少许发开茶叶,再渗滚水为第二开,此时茶香四溢,方可饮用。
产茶之地众多,茶叶品牌极丰。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四川峨眉高山的竹叶青和雀舌,这两种茶的茶名都起得形象贴切。茶具的讲究也是茶文化的重要部分。紫砂壶是最名贵的茶壶,从宋始就有专家收藏。在《红楼梦》中也提到了古董茶杯“绿玉斗”,可与紫砂壶相提并论。
“吃茶去”本是禅宗公案。茶道之要义在于平和乐观、通达洒脱、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的塑造。这与酒徒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了一个酒徒刘伶的故事,他酗酒成瘾,甚至对着鬼神发誓戒酒也只是为了再次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