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端午节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之际更显特殊意义,它不仅是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更是抗疫的象征。端午节不仅在南方受到重视,北方也同样庆祝,不仅家家户户过端午节,许多少数也庆祝这个节日。韩国也有端午节,这足以证明其重要性。端午节还是我国第一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但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端午节与浴兰节有关。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用兰草汤沐浴去毒。《大戴礼记•夏小正》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也描述了浴兰汤的情景。

端午节被认为是“恶日”。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有“不举五月子”的习俗。此说在汉代的多部著作中均有记载。

端午节与纪念历史人物有关,如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陈临和屈原等。现代学者还提出了祭祀龙图腾和夏至说等新的起源理论。但无论哪种起源,都与驱邪禳灾、祛除病瘟、躲避兵鬼有关。这一点从端午节的习俗中可以看出来。

在端午节,人们有许多习俗活动。首先是采插艾叶。百姓将艾叶、菖蒲悬于家门,以驱病避邪。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艾与菖蒲中含有油,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人们注重从饮食到穿衣、行动等方面的防病措施。

人们会拴上青、红、白、黑、黄五色丝线,挂荷包、香囊,以除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种。孩子们会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端午节还有采浴兰驱、用容器接端午节夜里的露水早上洗脸等卫生习俗。采是因端午前后草茎叶成熟,性好。洗浴兰汤则是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

在广东等地,则用多种花草煮成水洗浴;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制成茶叶或饮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或朱砂酒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或以酒洒喷,以雄黄点小儿额头和耳、鼻等器官以防毒虫侵入。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早在公元2世纪时便有了粽子的食品。最初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改用楝叶等包裹黏米成尖角形状煮熟后食用。粽子的原义主要在于节令的需要,而不是祭祀的需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粽子的养生价值。另外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龙舟竞渡既有竞技性质也具有纪念意义如纪念屈原等。无论是赛龙舟还是骑马射柳都有体魄提高免疫能力的意义。因此上述习俗活动要么是防疫要么是吃粽子养生要么是体魄提高免疫力如果和现代世界范围防治的大规模活动相比照完美地保护端午节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端午节文化向往国富民强的优良传统使端午节为增强各身心健康发挥巨大的鼓动作用应该说是件有意义的大事。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