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蝎子的环境要求

养殖蝎子的环境要求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吃山,靠水吃水”。对于农民来说,利用自然野外资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许多资源都是自然赠予的,无需成本,谁能找到就归谁所有。近年来,由于对“野生食物”的过度推崇,使得“野生”二字成为许多物品的高价标签。

在农村地区,一种捕捉野生蚯蚓的正逐渐兴起。人们从网上购买简便的“地龙仪”,只需将仪器插入地下,打开开关,蚯蚓便会源源不断地从土中钻出。随后,捕捉者将这些蚯蚓出售给当地经销商,再流向工厂和饲料厂作为原料。尤其是一些制厂对蚯蚓的需求极大,因为目前已有40多种中成需要使用蚯蚓。这一行业的利润巨大,吸引了大批人加入,然而背后却是对土壤生态的严重。尽管网上一直有人呼吁禁止销售“地龙仪”,但使用它的人却越来越多。

当蚯蚓还在遭受的时候,另一种野生小昆虫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蝎子。今年7月,关于在贺兰山捕捉蝎子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据统计,从事捉蝎、卖蝎工作的人员已从1990年前后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了庞大的队伍。当天捕捉,当天交易,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人们纷纷加入捉蝎子大军,背后是利益的驱使。早在2015年,蝎子的价格就达到了250元/斤,近年来更是涨至400-500元/斤。农民只需上山忙活一晚,有时就能收获数斤蝎子,投入仅为一盏“捕蝎灯”和自己的夜晚。有人更是从捉蝎、卖蝎发展成了“蝎子经济”,领导着一支数百人的捉蝎大军,依靠蝎子实现了买房买车的梦想。

蝎子价格的大涨得益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蝎子在国内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用,常见于泡酒,全蝎浸泡在高度曲酒中3-6个月后即可饮用,对某些疼痛性疾病有疗效;二是食用,油炸全蝎是最受欢迎的做法,尤其在山东临沂地区,油炸蝎子是一道招待贵客的必备菜肴。

尽管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养殖蝎子,但由于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追求,野生蝎子依然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有人利用蝎子在紫外线灯下发出蓝绿色光的特性,晚上手持捉蝎灯上山捕捉,效率极高。低成本高利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捉蝎、卖蝎的行列。

近年来的疯狂捕捉导致野生蝎子数量锐减。有捉蝎十几年的老农反映,过去一夜能捉数十斤,现在运气好才能捉几斤。那么蝎子数量减少对环境有何影响呢?

我们强调生物多样性,任何生物的数量的减少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蝎子在食物链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它们主要捕食蝗虫、蟋蟀、土元、蜘蛛等害虫,一只蝎子一年能消灭8000-10000只害虫。蝎子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害虫数量增加,进而生态平衡。

由于捕捉蝎子的行为过于疯狂,已经超过了蝎子种群的恢复能力。专家建议在贺兰山地区的专家指出,当前蝎子数量已降至巅峰时的三分之一。他们呼吁禁止捕捉野生蝎子,并大力发展蝎子养殖,以减轻对野生种群的压力。


养殖蝎子的环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