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河西边塞的取火方式与
引言
在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屯戍吏卒日常生活中,取火方式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我们在新疆、敦煌等地发现了众多汉代取火,如钻木取火器、燧石取火器等。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物以及汉简记载的研究,揭示汉代河西边塞的取火方式和。
一、取火方式的演变
火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自然取火到燧石取火,再到钻木取火等人工取火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两汉时期,敦煌等边塞地区的屯戍吏卒主要采用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两种方式。也可能采用阳燧取火方式。本文将重点介绍钻木取火方式及其相关。
二、燧人氏的传说与钻燧取火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人工取火者被认为是燧人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时期,人们面临野兽侵袭和食物腥臊的问题,于是燧人氏发明钻燧取火,使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它反映了古人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重要性。
关于燧人氏的钻燧取火方式,学术界曾有过争议。有学者认为所谓的“钻燧取火”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钻木取火,而是燧石取火。考古出土的实物和文献记载表明,古代确实有钻木取火方式的存在。
三、新疆地区的考古发现
在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及阿拉沟东口发掘的墓葬群,出土了大量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钻木取火实物。这些墓葬属于车师。在墓坑中发现的钻孔木片是实用的钻木取火工具,分布着许多钻孔。在1980年的考古工作中,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的两座汉代墓葬也出土了钻木取火工具。这些工具包括取火板和取火棒等。除了这些已发掘的实物证据外,还有更多关于汉代钻木取火的记载和推测。
四、敦煌边塞的取火考证
在汉代的敦煌边塞,也出土了许多取火器。据《敦煌马圈湾汉代烽隧遗址发掘报告》介绍,马圈湾遗址出土的取火器为红柳木制成的取火板。在居延长城烽隧沿线也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钻木取火器。这些实物证据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取火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的钻木取火方式
关于汉代钻木取火的具体操作方式,文献记载并不明确。但从现存的钻木取火方式来看,各地区的人们所采用的材质和辅助工具各有不同。例如,海南乐东县黎族地区的人们普遍以一种“山麻木”为取火材料,采用特定的方式和工具进行钻木取火。从出土的取火器实物照片来看,其取火板上的凹穴和缺槽的设计与现代黎族的钻木取火板完全一致,这也是钻木取火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对汉代河西边塞的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我们了解到在两汉时期,敦煌等边塞地区的屯戍吏卒主要采用钻木取火和燧石取火等人工取火方式。这些取火方式的演变和传承,反映了古代人类对于火的利用和掌控能力的提高,也体现了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