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IP地址显示我在江苏,但实际上我位于与上海交界的昆山。我特意选择了湖边小镇作为居住地,每当我向人介绍昆山时,总会提到它被称为“第一强县”。
最近,我去了周庄旅游,看到了“昆山三贤”的雕像,作为一名文旅从业者,我对人文故居和历史遗迹总是格外敏感。我想知道昆山还有哪些历史名人?
其中,我对顾炎武有所了解,对归有光也略知一二,似乎还学过他的一篇课文。朱伯庐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朱子家训》是一本以家庭道德教育为主的启蒙教材,全篇只有30句,524字,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整篇文章都在劝导人们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它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也是清朝至民国年间儿童启蒙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
朱柏庐(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的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父亲是明末著名学者朱集璜。在清军南下时,他率领民众抵抗,昆山失守后投河自尽。朱柏庐从小就喜欢读书,曾考取秀才。明亡后,他不再追求功名,在乡间教授学生,并潜心研究程朱理学。
朱伯庐主张知行并进,亲身实践,在当地享有盛誉,与归有光、顾炎武并称为”昆山三贤”。康熙年间,他多次被征召入朝为官,但都被他拒绝。他临终前留下遗言,嘱咐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朱子家训》中包含了许多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的警句。例如,“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这句话反映了现在家庭教育的问题,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成长中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之心。
当我分享《朱子家训》中的“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时,朋友们感慨道,现在的人们似乎并不听从古人的建议,彩礼的要求过重,导致很多人承受不起结婚的费用。
原本彩礼和嫁妆是一种礼俗,代表双方父母对子女的爱。然而现在,一切都向钱看齐,成为了考验人性的试金石。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反思古人智慧的结晶。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有些东西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朱子家训》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传承至今。同时也包含了昆山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在这个以数字量化的时代中有着我们仍需要学习传承的价值存在和保留的重要性即便城市快速发展对古迹带来影响一些遗迹也许逐渐消失但其精神和文化传承依旧流淌在这片土地上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去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如今在昆山仍有以柏庐命名的街道小区学校等等足以见证朱伯庐的影响力及他所倡导的忠孝理念通过分享这个故事让大家认识到我们失去了一种很重要的传统文化承载这就是文化对年轻一代精神的寄托和传播对此我们应当加强文化自信及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让文化传承之火得以生生不息永不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