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去了向往已久的成都杜甫草堂,它坐落在成都西面的万里桥边,紧邻浣花溪。
从杜甫草堂的北门进入,一路走来,只见花木扶疏,翠竹摇曳,流水潺潺。首先我来到工部祠,这个供奉着杜甫塑像和祭祀的地方,因严武曾奏请授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而得名。在杜甫千诗碑前,我驻足良久,回想起杜甫在成都的经历。
759年底,杜甫携家带口,从甘肃同谷县翻越剑门,来到成都。在这里,他得到了好友严武的庇护和照料,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来说,是难得的岁月静好、生活安稳。
杜甫在成都居住了两次,每次时间都不短。其中一次离开是因为严武赴京(西安),留守的成都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生兵变,他避难于绵州、梓州、阆中等地。后来,严武再次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邀请杜甫重返成都。直到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才不得不离开成都前往夔州。在这段时间里,杜甫作诗240多首,留下了许多传世名作,如《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等。
接着,我参观了仿照唐代风格建造的草堂。穿过小径,我看到竹丛间的池塘,水面上荷叶碧绿,飘着水浮莲和青萍,让人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草堂是黄泥掺入稻草夯实而成的泥墙,房顶覆盖着白茅,经过太阳照射会呈现出发黄的色彩。草堂共有五间房,分别是厨房、主卧、客厅、书房和卧房。厨房有两个灶头,草房朴素而真实地再现了杜甫当时的生活场景。
在草堂前的一块空地上,我看到一群小学生在年轻女教师的带领下朗诵着《春夜喜雨》,童稚的声调让我深深感受到杜甫对春雨滋润成都的喜悦之情。我更希望孩子们能背诵那些充满博大胸襟和人文情怀的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的情怀应该尽早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走出杜甫草堂的南门,我很快看到了盼望已久的浣花溪。浣花溪宽25米,水流湍急,向东奔腾而去。青绿色的溪水倒映着垂柳、桤木和雏菊。我想起杜甫曾在此拜访邻居后乘船回草堂的情景,以及他写下的诗句。几只洁白的鸥鸟在溪上盘旋,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离开草堂浣花溪后,我沉思起来如果没有元稹这个人或许杜甫的广为人知还要等上许多年。元稹不仅欣赏杜甫的诗才而且传承了他的文脉并且他是杜甫的老乡。在杜甫身后名不彰显的日子里是元稹为他的传播铺平了道路为其写下的墓志铭惊醒了梦中人使得杜甫的诗开始广泛传播名动天下至宋朝被称为诗圣。元稹的这篇墓志铭对晚唐影响甚大首次选了杜甫的诗也开启了后世对杜甫草堂的修葺与扩建的基点。正是这座草屋成为历朝历代修缮扩建草堂的起点也见证了元稹与杜甫的隔代交流这篇文章与杜甫的诗篇一样成为千秋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