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文言文新译,带你轻松读懂古代智慧!

《螳螂捕蝉》文言文新译,带你轻松读懂古代智慧!

超越物累,找回真正的自己——《庄子·山木》深度解读

上期我们探讨了“虚己以游世”的,在《庄子·山木》这篇古老的篇章中,孔子与颜回的对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迷茫的心灵之旅。

背景源于孔子师徒被围困在陈蔡之间,七日没有烟火食物的日子。孔子依然悠然自得地打节拍唱歌,这不禁引发颜回的疑问与探索。而孔子的一席话更是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何为“无受天损易”?孔子解释说,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我们要明白这是天地万物运化的规律,顺应自然就可以。这与《人间世》中孔子的观点相呼应,告诉我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反而容易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就好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不如放开手掌,任其自由滑落。

再来看“无受人益难”。欲望是无尽的,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奔波劳碌。但这一切的背后是“天意”在起作用。这里的“天意”可以理解为天道的规则,也就是因果律。你生在这个时代、这个、这个家庭,你的相貌、性格、兴趣、天赋,一切的一切,难道都是你自己决定的吗?背后不正是“天意”在主导吗?

君子不会被外物所牵累,不会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像燕子一样,得到就欣然接受,失去就坦然面对。既不妄想得到非分之财,也不放弃身为人的责任。这就是君子应有的态度。

接下来孔子又解释了“人与天一也”,强调天道是宇宙的根本,人也应以天道为根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能与天道同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好像浪花和大海的关系,浪花只有放下自己的执念,才能回归大海,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呢?文章通过两个寓言故事给出了答案。首先是著名的“螳螂捕蝉”故事。蝉因为沉浸在美妙的阴影中而忘了自身;螳螂因为追逐眼前的利益而忘了自己的形态;鹊鸟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忘了真正的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忘了守护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真我、自性。庄子的惊惧是因为他悟出了“物固相累”的道理,万物都是互相牵累的,因为“二类相召”。我们的欲望正是因为有了“我”这个观念才得以产生。因此我们要放下我执,才能摆脱物累。另一个寓言是关于旅店主人和两个妾的故事,告诉我们行善的同时要摒弃自我认知的优越感,这样在哪里都会受到尊重。这就是“行贤而去自贤之行”。我们在世间成就一番功业需要很多条件,但成就道业只需要我们愿意放下。如何脱离物累呢?答案就是放下!放下我执,就是“虚己以游世”,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行贤而去自贤之行”。这就是《山木》一文的精华所在。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体悟,超越物累,找回真正的自己。在接下来的探索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解读庄子的智慧,期待与您一起领略古典文化之美。


《螳螂捕蝉》文言文新译,带你轻松读懂古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