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元宵佳节这个特别的时刻,当人们沉醉于节日氛围,与朋友一同饮酒赏月,却被一篇引爆朋友圈的帖子打乱思绪——《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这一消息让许多正在欢度节日的读书人瞬间陷入混乱。
帖子中提到,词典和新版教科书正在为一些常见的“白字先生”正名。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原本读作(cuī)的,现在却变成了(shuāi);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原本读(xiá)的,现在要改读(xié);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字,也要改读(qí)。另外还有确凿的“凿”,原本的读音(zuò)也被改为(záo);甚至连“粳米”的“粳”也要从原来的读法“jīng”变成“gěng”……
这些流传千年的“正音”,如今竟然要被这些所谓的“别字”所取代?专家们给出的理由是,大家都这样读,久而久之就成了正确的。这样的解释让人们愈发不安。
看到这样的消息,人们在朋友圈纷纷发表意见,有人惊呼:“读错字的人多了,难道错就成了对吗?”还有人担忧:“是不是语言的正确性要倚仗多数人的意见?那岂不是乱套了?”上海一位语文老师出身的小学校长也对此表示忧心忡忡,担心以后小学多音字的学习将无法进行。
尽管听到了权威的回应,人们仍然感到不安。因为“审音表”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笼两年多,但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这些看似荒唐的“别字”可能并不存在,但也可能真的会出现。人们对于征求意见的过程是否广泛、科学、严肃产生了质疑。
语言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我们不能抱残守缺,完全按照古人的规定。我们也应该谨慎对待每一次语言的变动。鲁迅曾经批评过一位名人错用成语,如今某些情况下,“每况愈下”已经成为正确的成语。这说明语言的规范确实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约定俗成而改变。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关乎着尊严和文化传承。在改动时,我们需要有敬畏之心,不能简单粗暴、杂乱混淆甚至导致人文历史的断裂。我们需要兼顾历史的变化、地域的融合,注意外来语言的吸收转化,同时也要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向“错误的大多数”屈服。
对于一些名句的改动,如“远上寒山石径斜”,几乎是每一代小朋友的必读之作。如果随意改动,不仅会诗句的韵律美感,也会让我们无法向孩子们传达古诗的优雅和韵味。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语言的变动,既要尊重历史传承,也要注重语言的时代性。在曲高和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语言的普及度和接受度,而不是简单地降低标准。
对于当下的语言变动,我们需要广开视听、慎之又慎。在让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准绳,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所适从,让语言传承失去根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以确保我们语言的传承能够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