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多少或者谈吐是否文雅,这种差异深入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认知弹性以及精神世界的丰富度。
在我看来,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大脑的“操作系统”、对现实世界的“模型构建能力”,以及“精神世界自给自足的能力”。以下是我观察到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差异:
1. 大脑的“操作系统”不同:一个持续更新,一个停留在原始状态。
不读书的人,他们的认知系统主要依赖于有限的直接经验、周围人的口耳相传以及碎片化的信息(如社交媒体、短视频)来构建。这就像是一个默认的操作系统,没有外部的大规模更新,只能处理相对简单、重复的任务,面对复杂问题容易陷入困境。
而经常读书的人,他们的“操作系统”不断地接受来自各个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文明的“算法升级包”。书籍不仅提供了作者严谨的逻辑推演、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还包含了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这些思考模式被读者逐渐吸收、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底层算法”。
2. 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认知弹性不同:一个追求简单确定,一个拥抱多元混沌。
不读书的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框架去容纳复杂信息,面对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事物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困惑,并倾向于寻找简单、迅速、明确的答案。
而经常读书的人,尤其是涉猎广泛的读者,他们逐渐学会了容纳矛盾、接受不确定性和欣赏复杂性。他们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看似矛盾但都合理的视角。这种“认知弹性”让他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更显从容和智慧。
3. “感知触角”的伸展范围与密度不同:一个固守当下,一个穿越时空与心灵。
不读书的人,他们的“感知触角”主要伸向他们的直接生活圈、所处的时代和地域。而经常读书的人,他们的“感知触角”能够穿透时空、跨越地域,直抵人类最深层的经验与思考。他们不仅能体验远古的渔猎生活、感受现代大都市的疏离,还能与孔子对话、与莎士比亚共情。
4. 内在世界的“丰富度”与“自给自足”能力不同:一个易受外界影响,一个拥有精神堡垒。
不读书的人,由于其内部世界的知识、思想和情绪储备相对有限,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他人言论、社会潮流的影响。而经常读书的人,他们在内心建立了一个强大而丰富的精神堡垒,能在书籍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与纾解,在思想的游乐场中自得其乐。
经常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之间的差别体现在大脑的“操作系统”、认知弹性、感知触角以及精神世界的丰富度等方面。阅读为生命装上了更强大的引擎,开启了更广阔的旅程。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风景越加独特和美丽。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知道更多知识,更能提升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