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对一位作家进行采访时问道:“你描绘家乡景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专门回去考察了吗,还是你的记忆本身就如此深刻?”作家回应:“只要静下心来回忆,故乡几十年前的点点滴滴都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或许,游子对家乡的情感就是这样深沉。即使时隔多年,对于家乡的一草一木,他们仍然记忆如昨。许多人只能通过文字才能回到那魂牵梦萦的故乡。
孙道荣老师,这位荣获新闻奖,并在《读者》等杂志发表作品的作家,也是如此“回家”的。他的著作《世间最温暖的归途》用温暖的笔触,引领读者回忆温馨的画面,让人在温情中徜徉。
阅读孙老师的作品,最大的感触就是“温暖”。
这份“暖”渗透在他对父母的深深思念和爱意中。就像孩子的一句简单造句:“我是妈妈的痒”。小时候,妈妈手痒时,会孩子的头、孩子的脸来解痒。当孩子远离家乡后,这种思念就变成了心头的痒,“让人担心、思念、牵绊,却总也挠不着”。
父母的爱是最纯粹、最无私的。刚学走路时,父母会在身后双臂,防止孩子跌倒;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提醒孩子慢行、注意安全;人到中年,年迈的母亲仍会心疼地看着孩子因长期伏案而弯驼的腰背。当作者第二天要参加重要活动时,老母亲会一夜无眠,早早唤醒他。只有父母才会关注你的背影而不厌烦。
孩子只顾向前奔跑,努力长大,却忽略了身后注视他的那双眼睛。直到长大后才懂得回头迎接父母。当想念父亲时,却只能在父亲唯一一次来“我家”时,悄悄在夜里看他一眼,却从未亲口表达想念。心中的“对不起”、“谢谢您”、“我想你”,因未曾出口而成为一生的遗憾。警示着我们趁时光未老、双亲还在,勇敢表达对他们的爱。
这“暖”还表现在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喜爱中。比如那春天的麦子,拔节长高,像少年长出喉结,咕地响着青春的气息。遇到春风,便摇曳生姿,千万颗麦子一起摇曳,便有了浪的样貌。再如地头的藤,昂着头、向上向前看,才能看见更远的地方。
作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只因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善于从最平常的事物和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人生的真谛。比如棉花地里那颗错过季节的西瓜秧,就像高考失败后的“我”,本已失去希望。但作者仍精心呵护它,就像呵护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在与西瓜秧的对话中,作者逐渐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重拾直面未来的勇气。就像那颗勇往直前的藤,虽然不会结果,但依旧努力攀爬、生长,奔向更远的地方。
作者对儿童的关心关爱也充满“暖”意。每写到孩子时,孙老师的笔触都充满童真童趣。比如小外甥穿着爸爸的大鞋,踉踉跄跄地走来走去,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或是同事路怒症开车时突然变得沉稳,原来是女儿以不坐他的车来威胁他开车慢一些——天使在侧,怎好意思做魔鬼呢?
心中有爱的人,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人文关怀。作者对山河草木的热爱、对老人的崇敬、对儿童的喜爱,都从他内心中散发出温暖的能量,既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每一个阅读他文章的人,柔那些被世俗敲打过的坚硬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