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梦龙先生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提出:”激发学生智力发展,研究提问的艺术至关重要。问题本身应具备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最近,我们通过对钱先生讲解《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的学习,再次领略了钱先生语文教学的精湛提问艺术,深受启发,感叹钱先生在问答之间激起的学生思维的涟漪。
包志茹老师,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第二小学,关于如何通过提问达成教学目标,她有着独到的见解。
关于目标达成,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因为目标模糊而无法准确检测教学效果,导致课堂教学评估的不精确。在这堂课中,教学目标的设定精彩之处在于其简洁明了,直达文本核心,并且实现了”文””言”的合一。那么,钱先生是如何通过提问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呢?
他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如老愚公的实际年龄、智叟的年龄问题、文中提到的”遗男”的姓名、年龄以及他的父亲是否同意他去移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文本的细致解读,也直接关联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些提问清晰明确,不枝不蔓,既涵盖了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语,又巧妙地融合了”文”和”言”,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同时又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这一做法巧妙地解决了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关系处理上的争议。
关于思维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离不开文本阅读的。钱先生根据教材的不同,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设疑,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处进行深入思考,探寻文本的核心意义。他以独特的思考和教学实践,通过提问和指点代替了传统的讲读,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发展,成功地将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思维发展的前提下落实了语文基础知识。
例如,在人物分析环节,钱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愚公妻和智叟话语间的细微差别,这是经典文本的精彩之处,也是他利用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重点。通过比较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在仔细辨识和思明确了两者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这一提问具有很强的驱动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了文本。
关于文本价值的挖掘,经典文本具有无限的价值。如何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及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是每位教师面临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钱先生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提出了一个极具思辨性的问题:”愚公究竟笨不笨?”这一问题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既是对文本价值的挖掘,也是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落实。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撑观点,同时又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的语言艺术,令人赞叹不已。
通过钱先生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他高超的教学艺术。他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在感悟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他的提问既关注教学目标、思维发展又关注文本价值的挖掘使学生在问答之间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