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对于诗经中诗歌的作用

重叠对于诗经中诗歌的作用

殷商至西周时期的训诂起源与早期发展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已识别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还有变形声化的字,有本义,有引申义,更有记音的通假义。如果没有专门的人员教授,巫祝贞人、贵族弟子不可能自学而成。孟子曾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也。”虽然夏代的学校尚未有确切的记载,但商代的学校已经见于文献。《礼记》记载殷人在西郊设立右学,称为大学;在王宫之东设立左学,称为小学。这些记载都得到了卜辞的证实。甲骨文中有“求学”一词,有征询上学途中是否遇雨的卜辞。小屯南地还发现了刻有“大学”的甲骨。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并且拥有许多经典文献。要继承这些占卜巫史文化,必须学习,无论是巫史世袭传授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有文字的讲解与诠释环节。

周代在继承夏商文化的基础上,文明日益繁荣,文化教育初具规模。无论是王族还是卿大夫的子弟都要入学学习。《戴记》详细记载了学校和学习的内容。尽管西周学制已经相当健全,但关于训诂的起源仍然存在争议。一些观点认为,西周时期已经有了训诂,主要用于教授《诗》《书》等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文献中含有许多方言词和古今语,需要进行解释和翻译,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

《尔雅》是解释名词的书籍,与西周时期的训诂有着密切的关系。《尔雅》字义与《史籀篇》字形的互补说明了这一点。《史籀篇》是西周时期用于教学童的文字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别体和异体字,需要进行释义解惑。《尔雅》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尚书》中也有很多词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用法,《尔雅》中收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进行解释。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兴起,训诂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尔雅》等解释名词的书籍更加完善,训诂术语基本齐备。秦火之后,学者们从战国诸子中继承余绪,结合法律文书进行训诂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一本求解古文经的专书,旨在探寻孔门古文的原意。因此可以说我国的训诂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诗》《书》教学为了适应文化教育和学习而孕育萌发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定型于此便可知我国训诂之学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殷商虽有学校但具体的课程和教育方式尚不清楚朦胧的字词训诂已经萌发西周学校建制渐趋完善经典文本的传承需要有人教授学习为此出现了最早的训诂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图一为《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具体内容在此无法展示。随着春秋战国的到来各家各本方言方音阅读传抄解释经典文献创设新词加之籀篆与古文形体演变剧烈需要对译解释字义因之纷乱训诂由此兴盛定型于汉代经师的解经传经。《尔雅》是春秋时代表达统一意见的先驱实践为研究我国古代语言学乃至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方法也为后人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工具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训诂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重叠对于诗经中诗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