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的下一句

缺月挂疏桐的下一句

《四时之外》的世界:探索艺术的时间超越性

作者:皮佳佳(广州美术学院讲师)

朱良志先生在其新作《四时之外》中,以《诗经》中的一首小诗作为开篇,思考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意义,打开了艺术中的“时间”境界,展现了艺术独有的时间超越性观念。朱良志是著名的美学家,致力于美学和艺术的研究,其著作丰富,包括《美学十五讲》《真水无香》《一花一世界》等。

《四时之外》分为四大部分:甲编“瞬间即永恒”、乙编“时间的秩序”、丙编“历史的回声”和丁编“盎然的古趣”,共十六章。朱良志通过这四编,暗示文字书写在四季之内,而书中真意却在人与世界真实相遇的刹那,发生在读者与作者共鸣时的心心相印。

书中提到清代画家恽南田的一则画评,“其意象在之表,荣落四时之外”,朱良志以此为题,一方面点出了人独特的此世观念和宇宙意识。他阐释了,时间和空间在人的心中交织成一个生命世界。时间是孕育生命的本源,在阴阳激荡、春风秋雨中,万物融通成为一个交织感应的活泼世界。艺术静观四季变化,却能超越四季,在变化的表象中呈现不变的精神和心灵境界。面对脆弱易变的人生,艺术能在生灭变化中给人精神慰籍,并在当下的心验中体会永恒感。

《四时之外》一书以诗意笔触和哲学思考,贯穿“生命超越美学”的主题,阐述艺术的基础理论和重要观念。朱良志认为,艺术中的永恒感与生生接续、超越生灭、崇尚天趣的思想相关,体现在笔墨氤氲、古木枯藤、茶熟香生活中。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江畔咏月诗,引发了对人生与时间的思索。宋代苏轼则站在宇宙角度看待人生,将个体融入宇宙的恒久中。朱良志从这两者的诗歌中领会着古人的月下之诗,出艺术的超时间境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时间的流动可以被超越。这是一种超越“知识时间”、呈现天地本然的“生命时间”。艺术家在契合天地节律变化中体验到万物一体,这是脱离物质束缚和庸俗规则的自由境界。

书中还以诗哲般的语言描述了四季美景,从春天的寒梅红叶到秋天的蓝溪白石,都是人们默契造化的心境。艺术重视心灵和体验,艺术家在“心源”与“造化”的共生中创造出真美合一的艺术境界。朱良志的艺术研究深契传统的“心性”之学,映照禅宗的心灵妙悟,在时间的哲学化思彰显心灵感验与生命真常。

《四时之外》还讨论了传统美学中与“古”有关的诸多艺术观念。如“古雅”是透出时间、历史的魅影,“高古”以抽离的状态来思考人生价值,“古意”要表现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凝聚着“古味”的苔藓、古砚、丑石等都是人领会的古趣悠然,也是美学独有的时间滋味。

《四时之外》借传统艺术之眼,勘探时间中的隽永之美,让四季变换的景色映入性灵。朱良志敏锐地捕捉到了艺术中的关键之处,以时间之境映照出历史回响、诗意缱绻以及人生意态。正如书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花,开在四时之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1日 11版)


缺月挂疏桐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