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在手机上频繁地刷到一个特别的视频,主角是一个年仅12岁的河南郑州小男孩,名叫阳阳。他用半个月的时间,在普通的笔记本上亲手写下了一本名为“九阴真书”的著作。这本所谓的“书”,更像是一本充满童趣的武侠手账。封面上的“九阴”四个字以毛笔书写,显得歪歪扭扭,并盖有一个用胡萝卜刻制的红印章。内页中,既有《九阴》的总纲抄录,还有阳阳自创的武功招式,如“旋风连环腿”和“雷霆掌”,并配有火柴人简笔对战画。他甚至绘制了“华山论剑”的江湖地图,将宝藏坐标标注在自家小区假山上。
这段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播放量突破千万,评论区更是勾起无数人的回忆。70后的大叔们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作业本上写《倚天屠龙记》续集被老师没收后全班传阅的美好时光。90后的妈妈们分享自己的女儿也在写“魔法日记”,原来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创作的梦想。而00后的学生们则感叹,相比于玩游戏和刷短视频,这种认真的创作精神如今已很少见。
为什么一个小学生的小爱好能够触动如此多人的心弦?这背后其实体现了人们对纯粹热爱的渴望。在当今电子设备包围孩子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一笔一划写“秘籍”的孩子已经凤毛麟角。更关键的是,武侠文化中蕴含的浪漫情怀——行侠仗义的豪情、肝胆相照的情义以及家国天下的担当,这些价值观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依然具有吸引力。阳阳的妈妈分享道,孩子从小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动画片已经观看了20多次,书包里永远装着武侠漫画。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真挚喜爱,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阳阳的走红,也离不开他一对明智的父母。有些家长可能会将孩子的“武侠书”视为不务正业并予以没收,但阳阳的家长却选择支持他,帮助他找资料、购买笔记本,甚至陪他观看武侠片并分析剧情。当妈妈将“秘籍”分享至朋友圈后,老师在班级里举办了“武侠文化分享会”,让阳阳向同学们讲述他的“武功心法”。阳阳的父母还引导他阅读《史记游侠列传》,将他的武侠兴趣延伸到真实的历史文化中。这种守护式的教育方式非常珍贵,不是强行灌输,而是顺着孩子的热爱,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他能够理解并愿意亲近的东西。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要让传统文化走近年轻人,必须放下传统的架子,学会用年轻人的方式与他们互动。阳阳的“秘籍”虽然显得稚嫩,但却透出一种鲜活的创造力,这正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可能。从河南卫视的“水下洛神”到小男孩的手写“秘籍”,背后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文化不是高不可攀的古董,而是能够触动人心的鲜活存在。当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与传统文化对话时,传承就不再是任务,而是自然而然的热爱。看着阳阳本子上的“江湖地图”,不禁让我想到金庸先生的话:“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江湖”可能就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中,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我们应该做的是给这份热爱更多的空间,也许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承载起传统文化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