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常常需要临池近河才能以水照面,这样的方式显然极为不便。随着陶器的出现,祖先们开始用陶器盛水以便随时照面整容,虽然方便了许多,但是映出的影像仍然模糊不清。这一习俗在《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均有提及,而《说文金部》则直接释“鉴”为“盆”。对此,分析道:“古人以盛水的盆为监,用以照容。这种水盆即称为监,若以铜制成则称为鉴。上的‘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便是指此而言。”
关于我国最早的镜子,传说为黄帝所发明。《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制作十五面神镜宝镜。”南朝梁代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中,更详细描述了这一传说:“在饶州,轩辕氏曾在湖边铸镜,如今仍有轩辕石,石上洁净,不生长蔓草。”
铜镜因其使用方便、影像清晰而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至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盛行于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窥镜自视”后有所领悟,便以此比喻劝说齐王纳谏。到了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和经济繁荣,铜镜制作工艺得到发展,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和图案丰富多样。唐宋时期,制作工艺更加成熟,风格更加开放。虽然明清时期玻璃镜从欧洲传入,逐渐取代了铜镜的地位,但铜镜仍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清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的“对镜整容图”便生动反映了这一点。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铜镜生产逐渐衰退,少量存世的铜镜成为收藏家们的珍爱之物。
在铜镜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人们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铜镜式样。铜镜有圆形、方形、菱形、葵花形、六角形等多种形态,以圆形最为常见。按大小分,有直径仅4厘米的迷你小镜,也有超过20厘米的大镜,而以直径约10厘米的中型镜最为常见。铜镜还有素镜和纹饰镜之分。战国时代有山字镜等各式纹饰镜;汉代则有草叶纹镜等;唐代瑞兽葡萄镜等尤为精美。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就已能够制作透光镜。当光线经过这种镜子反墙壁等平面物体上时,能清晰地看到镜背的图案,仿佛光线能够穿透镜子,令人称奇。这一技术甚至影响了《红楼梦》中“宝鉴”的构想。近年来,专家成功探索出透光镜的奥秘并成功制造出了新的透光镜。
古代铜镜多为出土文物,极少数是世代相传的。因此鉴别古铜镜的优劣需要从其性质、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首要考虑的是保存状况是否良好;其次要看其稀有程度以及是否有历史记载;最后要看其工艺和艺术性是否高超。铜镜不仅是家居用品,更是工艺精湛的工艺品。在流传千年过程中,铜镜成为了许多佳话和轶事的载体。人们熟悉的成语如“破镜重圆”、“高悬”等都与铜镜有关。《旧唐书魏征传》中唐太宗的言论更是将铜镜的价值提升到兴亡、人事得失的高度。从唐始铜镜的纹饰中还出现了表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内容称为“故事镜”。它们以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景。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能够收藏到一款故事镜也是极为幸运的。(朱亚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