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多数机构中,人员层级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众多行业中,公关行业无疑是头衔层级最繁多的领域之一。以公关公司中常见的客户部门为例,头衔层级通常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经理和总监,同时每个层级下又有助理级、本级和高级三个细分等级。这些头衔的英文简称涵盖了AAE、AE、SAE、AAM、AM、SAM、AAD、AD和SAD等,对应的中文名称包括助理客户、客户、高级客户等。九个层级听起来确实让人有些晕。
在公关公司的其他部门,如媒介部门,头衔层级设置也大致相同,只是将客户两字换成媒介相关的词汇。虽然并非所有公关公司的客户部门和媒介部门都有九个层级,但许多公司确实按照这样的层级结构设置职务头衔。这些层级的存在既有国外舶来的因素,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发展,体现老板的地位。如果把这些层级与公务员职务等级相比较,最低的AAE相当于科员级别,而最高的SAD则相当于省部级。不过在这样的对比中,“老总”的身份自然是独树一帜的。
尽管如此,公关公司在设置这些众多头衔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外部人士来说,他们很难分清和经理之间的区别,更别说理解那些复杂的字母组合代表了什么含义。即便是在同一公司里,相同头衔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权限和待遇。而在当前这个“头衔通胀”的时代背景下,“经理”、“总监”等职位的含金量已经大大降低。一些夸张的职位设置如豆浆店的“糖浆部经理”和“白浆部经理”,甚至美发店五位总监的情况也不鲜见。对于大多数公关公司的员工来说,实际的工作职能和薪水远比头衔重要得多。许多人并不在乎职位上的晋升或降级。实际上,如果他们想要更高的头衔,只需创业开设自己的小公司即可轻松实现。
公关公司设置的头衔层级虽然繁多,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过多的冗员。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复杂的头衔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心态并引发矛盾冲突。例如,在某些城市,有些公司为了降低人力成本,给应届本科生开出较低的薪水,并用升职空间作为激励手段。一些有能力的新人在积累经验后往往会选择跳槽,从而获得更高的薪水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会在意老板给予的微小升职和加薪呢?在项目制公司中,同样工作内容的人可能拥有巨大的头衔差异,这会导致一些奇怪的现象出现,如媒介经理被助理客户催促发布稿件等。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低头衔员工感到不满,高头衔员工则可能觉得自己的高薪无法体现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门间的矛盾会不断积累,人员流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
虽然公司内部设立层级体系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大型公司中,“扁平化”管理并不完全现实可行。为了所谓的“管理规范”或“唬人”,公关公司并不应该设置过多的头衔层级。人员较少的公司特别是一些本土公关公司在设置客户、媒体等部门时只需设置适当的层级如助理、经理和总监即可满足需求。要想真正激励和留住人才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营造真正尊重人才的事业平台并愿意培养人才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仅仅通过赏赐头衔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