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代,文官的出身被划分为两大类别:“正途”和“异途”。根据《清史稿》的记载,那些通过科举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等渠道出身的人被视为正途,其余则为异途。
对于贡生和监生这两个概念,可能有很多读者不太清楚。御史特地查阅了相关史料,为大家详细解读贡生和监生以及国子监的相关知识。
首先来谈谈贡生的各种名目。
清代入关后,将明代的北监改为太学,并称之为国子监。国子监的学生被分为贡生和监生两类。贡生又分为六类: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而监生则分为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四类。
1. 岁贡:这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从府、州、县选取的优秀生员(即秀才)进入国子监学习。除了例贡之外,其他五种贡生的出身都是生员,因此有“五贡”之说。岁贡的含金量最高,其选拔条件非常严格,必须是廪生(高级秀才)才有机会被选送,且人数极为有限。
2. 恩贡:与岁贡相似,恩贡通常是在重大庆典(如新皇登基、大婚、万寿等)时额外收取的贡生。其选拔人数与岁贡相同,要求也较高,主要在廪生中选拔。但恩贡廪生的资历和食廪年份略低于岁贡。
3. 拔贡:也称为“选贡”,是清代初期因人才短缺,每年从各省选拔的优秀人才。选拔条件较为苛刻,必须是一、二等生员中的佼佼者。后期随着科举人才的增多,选拔变得不那么频繁。
4. 副贡:其名源于乡试的副榜。在乡试中,除了正榜的举人之外,还有副榜的生员,即“半个举人”。副贡指的是那些中副榜的生员,他们有机会进入国子监学习。
5. 优贡:不受廪生、增生、附生等身份限制,只要经过考试表现优秀,即可被保举。但名额有限,每个省只有三至五名。
以上五种贡生与科甲出身者统称为“正途”。至于例贡和例监则被视为“异途”。
接下来谈谈监生的种类。
监生是给予八旗子弟的一种特殊照顾,不属于进贡范畴,总体分为四类:恩监、荫监、优监和例监。其中恩监是由八旗汉文官学生等通过考试入国子监学习;荫监则是的子弟通过荫庇制度进入国子监;优监的名字出现较晚,是雍正朝后从附生中划分出来的;例监则是由普通百姓捐资获得的监生身份,地位较低。
至于贡生和监生的出路,他们首先要经过礼部的审核和考试才能进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也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所以门槛很高。贡生出路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大体上,初次任职时贡生的出路比监生要好一些。然而这只是初次的情况,至于以后的晋升则不在此列之中约束限制较大人群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的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只要自身努力有真才实学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事实上清代州县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通过贡监生出身的乾隆朝全国一千三百多名知县中进士占比最大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其他途径出任的可以看出历史是相对的是可以根据多种途径获得成功清朝初年起职位并非是一定而是一直在变化和发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