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也是今年的除夕。好像今年的大年三十突然“消失”了,为什么今年没有大年三十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和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年的大年三十被月亮“偷”走了
今年没有大年三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今年腊月是“小月”,只有29天。那么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呢?其实这取决于月亮的变化。
农历月份的计算与月亮的圆缺变化紧密相连。古人将完全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定为农历初一,称为“朔”,而满月的那天则称为“望”。从朔到望再到下一个朔,就是农历的一个月。
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月相变化的平均周期是29.5306天。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在中午时分就集体更新日历。农历的一个月要么是29天的小月,要么是30天的大月。
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速度时快时慢,所以大小月的出现并不固定。如果腊月恰逢小月,那就只有29天,没有大年三十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并不是大年三十第一次“消失”。从2000年开始,2000年、2001年、2003年、2006年、2012年、2013年、2016年和今年的2022年都没有大年三十。而且从2025年到2029年的这5年,腊月都将连续是小月,都没有年三十。虽然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但也是正常的现象,可以说是月亮的“恶作剧”。
那么,既然今年没有大年三十,我们还要不要贴春联呢?当然是要的。传统习俗中,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如果没有大年三十,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无论是按照二十九的习俗还是除夕的习俗,团圆、祭祖、守岁、挂灯笼、贴春联、吃年夜饭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贴春联,这可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春联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习俗,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春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人们会在大门上悬挂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书写“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以辟邪驱鬼。这种桃木板被称为“桃符”,是春联的前身。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的国君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这副春联流传至今已有千年。
宋代以后,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或“春联”。明代时期,春联的名称正式确立,并开始在民间普及。贴春联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首先要注意位置的选择,春联通常贴在门的两侧,横批贴在门楣上。贴春联时要平整、端正,不要出现歪斜或褶皱。
其次要区分上下联,可以根据最后一个字的音调来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如果分不清什么是仄声平声,那么上联读起来通常比较沉,下联读起来就比较扬。这样一区分,上下联就一目了然了。传统的贴法是面对大门时,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贴春联顺序也有变化,可以根据横批的文字方向来决定。
无论是大年三十还是腊月二十九,贴春联都是我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的体现。希望大家在贴对联时能够注意细节和文化内涵的呈现。(来源: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