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暗示什么

千里马常有暗示什么

为什么大写意如此难以掌握和识别呢?其难度不仅体现在绘画技巧上,更重要的是难以理解和领悟其内在的精神。自古以来,即便是顶级的画家如宋代的牧溪和徐熙本,他们的高超技艺在当时也未能广为人知,那么在当代这个传统文化受到各种冲击的时代,大写意的境地就更难以被大众所认识了。

谈及梁楷的布袋和尚图,我们看到大写意在宋代经历了一次。那时的画家们如牧溪和梁楷等,代表了野逸文人的追求。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不得志文人的精神世界,以灵性和思想为绘画之魂,逸笔草草却无匠气,充满了人文情怀和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再看到明代青藤的墨葡萄图,大写意再次繁荣。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多来自民间,以个人修养和情感为画作注入生命。青藤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诗入画,诗中的情感流露反映了他的境遇与情怀。他的画作如墨葡萄中题写的诗句“笔底明珠无出卖,闲抛闲置野藤中”,流露出他的才情与无奈。

至清三代,以八大、石涛和扬州八怪为代表,大写意继续在野,以灵性和文化为画作之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清后期世界格局的变化,科技发展、经济腾飞带来的种种冲击使得文人画大写意逐渐落寞。文人在时代的变迁中显得前所未有的落寞,对于文人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减少。

再看当代,评判一个画家好坏的标准更多地是看其内的身份、学历背景以及职务等。而真正的大写意作品却被忽略,甚至看不懂。艺术圈的主流更多地被美术官僚和文盲藏家所主导,他们追求的“俗”与文人画的内涵相悖。这也正是大写意衰败的根源所在。

当我们呼唤“大写意去哪儿了”,其实真正懂得欣赏和理解大写意的人并不多。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写意需要真正懂得其内涵的人来欣赏和传承,只有这样,大写意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和繁荣。


千里马常有暗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