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头颅CT在1972年问世以来,CT技术已经经历了五代的结构性能发展和改变,每一步都带来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扩展。
在一代又一代的革新中,CT设备从最初的长时间扫描,到如今最快速的螺旋CT,转速已达到惊人的0.235秒。随着技术的进步,CT设备也面临着一些技术瓶颈和挑战。
滑环技术是CT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但随之而来的离心力问题限制了CT设备的进一步提高。当CT设备高速旋转进行扫描时,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这不仅限制了转速的提升,还可能造成设备结构损坏。目前,每秒4圈的转速已接近部件的承受极限,时间分辨率的提升变得困难。
螺旋CT的“拖尾效应”也限制了图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扫描过程中,信号延迟响应造成前一角度的信号残余与新角度信号叠加,形成“拖尾”现象,使得图像质量下降。
为了突破这些技术瓶颈,静态CT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突破。静态CT采用双环结构,由“射线源环”和“探测器环”组成,取代了传统的滑环结构。在扫描过程中,球管和探测器不再旋转,而是通过时序电子控制射线源进行依次脉冲式曝光完成数据收集。这种设计将螺旋CT中的机械旋转转变为光学旋转,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优化了图像质量。
静态CT技术的出现,是CT领域近30年来的性创新。它突破了传统CT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完美结合。静态CT的超高精度成像模式,可以清晰观察压力型骨小梁、张力型骨小梁等骨微结构,对疲劳性骨折做出超早期诊断。它还可以用于超早期肺癌的筛查和评估,以及显示支架及血管内精细结构。
静态CT技术为CT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空间,从毫米级精度跃升到微米级精度,使CT成像从形态学走向生物学。这一技术的出现,不仅提升了CT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为我们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