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夏日是否品尝过冷饮呢?《诗经》中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在陕西曾经发掘出古代“凌阴冰窖”,可见古人有将冰块深藏地下以备夏日使用的习惯。早在唐代,人们就已发现硝石溶于水可使水温降低至结冰,从而实现了夏天的制冰技术。
明清时期,苏州阊门外设有专门的冰窖,用于夏日消暑。这些冰窖在寒冬腊月时,会雇人将水运至荡田,待其结冰后再敲入窖内储存。古代的“冰箱”——冰鉴,由陶、木或青铜制成,可以冰镇食品、盛水甚至作为镜子使用。这种冰鉴还有镂空花纹的盖子,丝丝冷气从中飘出,宛如古代的土制“空调”。还有木胎冰桶、瓷枕、竹枕等夏日用品,都给人带来清凉之感。
在古代,人们还采用各种方式消暑。如唐代傍水而建的“凉屋”,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冷气送入屋中。还有竹编的圆柱形竹夫人,中空设计,夏日抱着睡觉,令人凉爽惬意。至清代,宫廷已有了金属制作的手摇风扇、发条风扇、拉绳风扇等,带来习习凉风。
除了传统的降温方式,古人在饮食方面也有许多创新。唐代已有冰淇淋的雏形,用酥(奶油)和冰制成。到了宋代和元代,这种冰淇淋变得更加流行。在南宋临安城,夏天有许多冷饮出售,如豆儿水、沆瀣浆等。老上海人则喜欢喝冰冻酸梅汤,这种汤由乌梅制成,原本是一款治疗消渴病的中。信远斋的蜜果脯和酸梅汤曾受到溥仪老师的赞赏。
古人在夏日有多种方式消暑降温,从传统的冰窖、扇子到美食冷饮,都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的结晶。在炎热的夏季,享受一杯冷饮,躺在竹椅上,感受微风吹拂,可谓是人生一大乐事。(杨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