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人称谓之禁忌——关于一个民国初年故事的解读
在遥远而平静的黄梅大地上,流传着一个民国初年的故事。一天下午,一个刚踏入县城的山里年轻人急匆匆地赶路,眼见夕阳西下,便急切地询问路边的一位放牛老汉县城的距离。他的呼唤似乎未能引起老汉的注意,于是年轻人走上前,再次询问。老汉则以手中的拐棍为计量单位,告诉他还有多少拐棍的路程。年轻人不解,询问原因。老汉解释道:“对于懂得礼貌的人,我们用‘里’来衡量距离;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则使用‘拐棍’。”年轻人听后深感羞愧,立刻道歉,老汉这才告知真实距离。
与人交往,不可避免地需要称呼对方。像那位山里年轻人一样仅仅用“咳”一声来招呼是绝对不可取的。在黄梅地区,这种称呼方式被视为最大的禁忌之一。
除了“咳叫”,黄梅人在称呼上的另一个大忌是“粗门大字”。这里的“门”指的是家族地位,“粗门”指的是高贵的门第,即大家族或名门望族。“大字”则代表辈分极高的字派。在称呼他人时,若自报家门过高,将对方称为晚辈,显然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这种不讲礼貌的行为,甚至比不称呼更为严重。
黄梅人在称呼方面还有其他的禁忌,但以上两种最为常见。在黄梅地区,人们在称呼别人时,常常喜欢以亲近的方式称呼,尤其是在陌生地方对陌生人更是如此。这种习惯是出于礼貌和表示亲昵。有时候过于热情的称呼也可能造成尴尬,比如称呼不当或者弄错称谓。了解正确的称谓对于社会交往至关重要。
作者李山语是湖北省的作家协会会员,也是黄梅大河的一名退休教师,他对黄梅民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黄梅习俗》等书。在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称谓的礼仪和文化内涵,尊重他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投稿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