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自开始聚居以来,就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宗族关系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五服”、“六亲”、“九族”以及“祖宗十八代”,都是代表不同的宗族关系。
五服,在我国文化中,同姓同宗的人按照血脉传承的顺序是有亲疏之分的。有时候刚认识的时候,同姓的人会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以拉近彼此的关系。五服中的“服”指的是丧服,是古代礼节的一部分。按照丧服的等级和服丧时间的长短,亲属关系越近的丧服等级越高,材质越粗糙。五服分为五种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服之内的人被视为一家人,出了五服则血缘关系较远,不必出席对方的丧礼。
六亲这一概念则更加复杂多样。具体的六亲包括哪些人,历史上并没有定论。比较普遍的说法包括父亲及其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夫妻以及子女等。六亲不仅仅是六种简单的关系,更是构成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网的重要部分。
九族这一概念与诛杀有关。在古代,诛杀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初的三族发展到九族甚至十族。例如明成祖诛杀方孝孺时,甚至把他的学生算作一族,共诛十族。关于九族的具体范围也有多种说法,包括父族、母族和妻族等。在秦代以前,九族指的是从自己往上数四代和往下数四代,共九代人。
祖宗十八代则是以自己为起点,往上数九代和往下数九代。往上数的九代包括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等,因为古人认为胚胎形成时先形成的是鼻子,所以始祖也被称为鼻祖。往下数的九代包括儿子、孙子等。
我们都有一种好奇心理,想知道自己的家族传承。目前传承最久远的族谱当属孔子世家,已经传承了八十多代,长达两千多年。孔子作为历代推崇的儒家创始人,其家族谱系的详细记录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