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道现代人真的患上了语言贫乏症吗?从网友的对比来看,我们日常使用的网络热词似乎确实不如古人的用雅,而且在表达情感时也没有古人那么丰富生动。这不禁让关心和呵护传统文化的人感到失落。
这种对比是否科学,还有待商榷。互联网时代,语言的使用场景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语言的流行,如“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不仅改变了公众的语言习惯,还影响了现代汉语的词汇构成。
如果我们仅仅将流行的网络语言和古典的成语诗词进行简单对比,就得出“语言贫乏”的结论,这不仅忽视了网络语言在形态和互动方面的优势,也无法准确反映现代人的语言表达现状。
实际上,语言表达有着自然的场景区分和语境转化。例如,应用文体的写作强调格式规范、用语考究以及行文节奏。而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则更注重简洁明了和交互效果。动态图像、表情符号以及流行的网络热词都是互联网表达逻辑在语言层面的体现。像“小确幸”这样的网络用语,传达了现代人微妙的情绪感受。
在互联网语境下,“语言贫乏”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让公众对语言退化现象深感忧虑,是因为语言作为社会沟通的一套符码,反映了社会的多元结构以及个人的情绪思维特征。网络热词如“高富帅”“蓝瘦香菇”等之所以让人担忧,是因为它们在文化内涵上的单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如对诗歌辞赋的关注不足,也加剧了这种“语言贫乏”的担忧。
只会用“哈哈哈”表达高兴的背后,是社会和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贫乏。要消除这种忧虑,我们必须从找回语言表达的艺术之美开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珍视我们的语言,让其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者:白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