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型号后缀的“Pro”、“Plus”、“Max”、“ultra”、“Note”、“SE”和“e”等词汇,究竟是何含义?厂商们背后的策略是什么?
这些后缀,除了“Note”系列外,大多数都代表着手机系列的细分分类。以苹果为例,其iPhone系列已有多种后缀型号,如iPhone 16e(性能款)、iPhone 16(标准版)、iPhone 16 Plus(加大版)、iPhone 16 Pro(专业版)以及iPhone 16 Pro Max(最高规格版)。
而“Note”系列,最初在小米和三星等厂商中较为常见,也有细分的Pro款和标准款。现在我们主要看到红米在继续使用Note系列,其主打的是商务笔记款。至于其他厂商如华为,其nova系列的ultra属于中端定位,而OPPO的Find X、vivo X以及小米的数字系列ultra则属于高端手机中的极致版本。华为最高端的系列曾经是RS系列(之前是保时捷设计合作系列,后来转为非凡大师系列)。
这些版本和型号的诞生,都是手机厂商进行市场细分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在于拥有更好的定价空间,并覆盖到更广泛的消费人群。以苹果为例,虽然其型号相对较少,只有一个数字型号,但在数字型号中已经有了多个系列。今年新推出的iPhone 16更增加了e版本,这也是其不断迭代的结果。早期苹果只有一个型号一个版本,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多个系列和型号。
在国产手机市场尤为明显,从几千元到上万元的各种手机型号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针对市场表现不佳的系列或型号,厂商可能会调整策略进行裁剪或降低迭代频率;而对于市场表现良好的系列或型号,可能每年都会推出新品甚至一年推出多款。不过无论如何命名和迭代更新,“细节决定成败”,厂商们的目标始终是围绕市场定位和消费者需求来进行精准定位和分类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