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探讨《说文解字》的课程内容时,本次我们将聚焦于“竹”部汉字中的“笮”字。这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通用的汉字,被收录在1988年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
说到“笮”,它的读音有三个不同的发音:
首先是“z”。按照书局的注音版《说文解字》,此读音被标注为“笮,迫也。在瓦之下,棂上。”这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屋笮。屋笮是古代的房屋构件之一,由竹条或苇杆编成的帘状物,置于檩椽之上,其上再铺泥瓦。因其位于檩椽与泥瓦之间,故又有、狭窄之意。在现代,多以木料制成,也有用石料制成的望板。
接下来是“zh”。这个读音在《广韵》中有记载。作为名词,笮被用作压出物体里的,后来演变为“榨”。作为动词,笮也代表着压出物体里的的行为。
最后是“zu”。在此读音下,笮有一些特定的用法:它指的是我国古代少数笮都夷的简称,主要居住在今天的汉源县一带,其居住的地区也被称为“笮”。笮也指代竹索,人们用它来渡水。笮还通“鑿”,意为凿。《说文解字》中还有关于笮的小篆写法。“笮”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除了这些基本的释义之外,“笮”在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出现和应用,显示了它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需更深入了解,“笮”在《说文解字》中的详细解释如图或文段所示(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