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图书馆联手全国各级图书馆启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以推动全国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互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也迎来了智慧化的再次升级。
在这个智慧化的趋势下,《昌黎先生集》这部古老的文献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中的壮丽景象,如今通过AI技术得以生动展现。今年,古籍资源库成功转型为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读者可以通过点击AI大模型提供的文白翻译键,轻松理解古籍内容。该平台还支持古籍的简体、繁体转换,竖版、横版阅读,自动标点和AI深度检索等功能,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服务平台汇集了全国各省级图书馆的珍贵古籍名录数据和多种古籍资源,成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图书馆建立的“全网知识内容集中仓储系统链”,旨在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互联互通。该链采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了各图书馆之间资源共建共享共知的效率和准确率。
随着“AI+图书馆”模式的兴起,未来图书馆已初见雏形。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图书的采购、分类、编目到读者的借阅、归还,都在逐步实现智能化。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他们采用了“采编图灵”系统,通过智能化流程,大大缩短了新书上架的时间。而浙江图书馆之江馆的智能还书分拣系统,则大大提高了还书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基于视觉盘点技术和AI自动化管理,现在的图书可以自带定位,读者找书就像使用地图导航一样方便。
在湖南长沙市图书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深入到了服务的各个环节。读者可以通过与AI馆员语音对话,轻松完成续借图书的操作。根据读者的借阅记录,人工智能可以推荐个性化的阅读书籍,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图和全国各级图书馆正在发挥其在知识和内容方面的优势,构建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未来,智慧图书馆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的阅读需求,让阅读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