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虽然被视为未来发展方向,但内燃机仍是全球汽车市场的主力。为了让发动机正常运转,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需要冷却和降温,这时防冻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多久更换一次防冻液呢?若防冻液失效,又会给我们的爱车带来哪些影响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两个关于防冻液的话题。
关于防冻液的更换周期
对于防冻液的更换周期,不同品牌和车型有不同的要求。有些车型建议每2年更换一次,有些则推荐每年更换,当然也有长效防冻液,使用期限可以达到10年或行驶20万公里。车主需要依据自己车型的要求来定期更换防冻液。对于大多数欧洲品牌车型,每两年更换一次防冻液是比较常见的。
关于防冻液的更换标准
要确定何时更换防冻液,车主首先应该查阅车辆的使用手册,手册中会明确标注更换防冻液的时间。即使是使用长效防冻液的车型,也建议车主定期检查防冻液的冰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这就是汽车保养的精髓所在。
防冻液失效的危害
如果防冻液因为长时间未更换而失效,会对车辆产生多方面的危害。
1. 发动机过热: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它具有很高的沸点。一旦防冻液失效,会导致发动机过热,甚至可能造成机械部件热变形、拉缸等故障,严重时可能导致发动机报废。
2. 冰点降低,冬季结冰:在冬季,失效的防冻液会导致结冰现象,进而可能导致水泵被冻住、损坏,以及水泵断裂等故障。
3. 发动机水道和部件锈蚀:防冻液除了降温和防止结冰外,还能防止发动机冷却系统锈蚀并除锈。如果防冻液失效,发动机水道、水泵、节温器以及散热水箱等都可能出现锈蚀,严重时会导致冷却系统工作异常。
虽然防冻液只是汽车发动机的小部分,但其作用不容忽视。车主在日常用车过程中,应了解并遵守车辆防冻液的更换周期,同时多注意发动机水温。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和更换防冻液,以避免因小失大。对爱车的细心呵护,就是对自身安全的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