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大浪费源自丰田生产方式,其英文首字母组合形成TIMWOODS一词以便于记忆。消除浪费的终极目标是降低成本,因此需要从成本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浪费背后的原因,并控制相应的成本。
1.残次浪费:指因产品不合格导致的一系列后续浪费。每件残次品的出现都需要进行处置,这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损失了商品本身,甚至可能引发履约风险。为减少残次品的产生,应加强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商品知识普及,并实施买赔制度及责任关联。
2.生产作业浪费:也称为过分生产,主要包括作业过多或过分精确、不必要的作业时间和辅助设备、生产用电等能源的浪费,以及增加的管理工时等。为减少这种浪费,需重新审视作业流程标准,确保服务与需求相匹配,避免流程标准的冗余和服务夸大。
3.动作浪费: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动作造成的浪费。常见的动作浪费包括双手空闲、作业动作过大、左右换、步行过多等。为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对每个岗位进行动作分解,并跟进节点,重新匹配流水线作业。
4.搬运浪费:表现为放置、堆积、移动等动作的浪费,导致空间、时间和人力工具的占用。需通过布局规划、数据分析等方式,确保动线合理、产能匹配。
5.库存浪费:库存的原则是调节供需,但过多的库存会造成仓库面积和资金的占用,降低库存管理效率。改善措施包括与客户沟通建立库存销量机制,采用ABC分类法管理等。
6.作业过剩浪费:指制造过多或过早导致的浪费,如人工、场地等浪费以及引发的各种现场等待。为减少这种浪费,需严格按照订单作业,建立订单取消机制,并根据产能排班。
7.等待浪费:由于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等原因造成的等待浪费。改善措施包括充分的岗位准备、设备准备以及数据分析来重新匹配流水线作业。
8.管理浪费:指问题发生后管理人员采取补救措施而产生的额外浪费。为减少管理浪费,应加强预防性现场管理,建立管理层巡仓巡检制度,标准化流程制度并可视化上墙,同时实施管理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