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量经济的崛起对娱乐圈的运行逻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娱乐圈中的流量小生和人气小花成为了行业的焦点,他们往往在出道之初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追捧。这些“流量明星”虽然演技时常令人尴尬,甚至表现出跌破职业底线的行为,如面瘫、抠图、倒模、替身等,但他们依然片约不断,代言无数,名利双收。
这一切的背后,秘密就在于“流量”二字。在唯流量论的影响下,一些娱乐资本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择手段地打造虚幻的明星人设,培育畸形的饭圈文化,诱导粉丝疯狂追星。通过各种手段刷流量造数据,制造虚假繁荣,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和丑剧,给整个行业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一段时间以来,有无“流量明星”几乎成了影视剧投资和制作的重要标准,即使演技不佳、烂片不断,也抵挡不住资本的热烈追逐和粉丝的疯狂追捧。而一些有实力但无流量的实力派演员则备受冷落,这种情况令人感慨万分。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流量明星”并不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演技和道德修养,却放纵自我,狂妄自大。他们不仅在价值观和历史认知上出现偏差,言行举止也屡屡挑战公序良俗,甚至有人突破法律底线锒铛。他们不仅没有承担起公众人物的责任,反而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我们也应该看到,流量本身并不是过,造星也并非不可。关键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和原则,演员应该注重演技,歌手应该注重唱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只有如此,文艺事业才能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空间,实现持久发展。
如今,情况正在悄然改变,“流量明星”不再是票房的保证,好口碑正在成为受欢迎的风向标,文艺创作正在回归理性和正轨。对于那些“流量明星”来说,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艺人应该把心思放在艺术创作上,磨砺演技才是正道,推出优秀的作品才是立身的根本。否则,即使再红,也注定只是短暂的流星。(深度评论员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