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最能唤起人的乡愁,因为味觉是最忠诚的记忆。对于洛阳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撒着葱花的汤,无疑是最能勾起他们乡思的美食。
中原人讲究时令,遵循自然的节奏,但在洛阳的汤面前,时令有时也会被破例。洛阳人见面时习惯的问候语便是“喝汤了吗?”这是对汤的最质朴的热爱。
洛阳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三皮一线五汤”。其中,“五汤”指的是豆腐汤、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和不翻汤。尤其是那碗不翻汤,似乎成了洛阳的象征。
真正的老喝家,会在鸡叫前就守候在汤馆门口,等待那一碗美味的不翻汤。这碗汤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用小勺舀取稀绿豆面糊倒入平底锅中,形成一张类似春卷的薄片。叠放在碗里,浇上滚烫的猪骨头汤,再加上粉条、黄花、木耳等配料,一碗不翻汤便大功告成。
不翻汤的食材丰富,选材讲究。虾米、肉丸、黄花菜等配料,让这碗汤更加美味。关于不翻汤的得名,有一个与康熙皇帝有关的传说。有一年,康熙皇帝吃过老太烙的饼后赞不绝口,因饼未翻面便熟,便称其为“不翻”。从此,不翻汤便流传下来。
抛开这个传说,我更愿意相信不翻汤是洛阳人根据自己的口味改造出来的。黄河北岸的济源有一种“鸡蛋不翻儿”,爱喝汤的洛阳人便用绿豆面做成“不翻儿”,再加上汤和各种配料,便成了美味的不翻汤。
制作不翻汤的锅也很有意思。一口黄铜两层大锅,下面是高汤,上面分布着铜隔断,每个小格子底下铺着铜制箅子。高汤的热气透过铜制箅子的小孔,温热着各种食材,煞是好看。店家需定时用高汤浇灌食材,食材的营养也会漏到下方的高汤中。
有人将两张“不翻”叠在碗中,浇上滚烫的猪骨汤,一碗酸辣热乎的“不翻汤”便完成了。这碗汤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后,绵韧而不失筋道,加上绿豆的清香,余味悠长。
做不翻汤的铜锅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的已有近百年。虽然现在也有用铝锅或铁锅做的,但各有各的滋味。食材也根据食客的需求有所不同,有的还加入了中材。
不翻汤是洛阳不可错过的一碗名汤。早晨有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晚上有不翻汤、豆腐汤等。洛阳的汤文化使这个古城的一日三餐都变得有滋有味。
李当斌,这位退休教师、摄影爱好者,执着于古建筑和即将失传的手工业的研究,他在洛阳的生活,也离不开这一碗碗美味的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