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川外国语大学开设了一堂特别的剪纸课程,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主办,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堂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基本的剪纸技巧,更是带领学生们走进了传统非遗文化的殿堂。在这堂课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如何剪制窗花、“福”字、各类草木花卉等传统图案,更有幸跟随重庆民俗剪纸艺术家徐雪玲,学习了独特的“看人剪像”技法。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大开眼界。一位来自川外中文系的学生徐佳分享道:“一直以为剪纸就是照着图样描摹,但通过这节课,我才发现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一个简单的‘喜’字,就有各种不同的剪法,蕴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堂剪纸课程不仅让更多青年学生走近了传统非遗文化,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堰兴剪纸”的传承人徐雪玲和她的非遗之路。
徐雪玲作为大渡口区非遗传承人,擅长“南派剪纸”,具有突出的剪纸现场表演特色和个人艺术风格。她的作品多次刊登于《重庆》和《巴人》杂志,广受好评。徐雪玲强调,剪纸是一门关于“记忆”的艺术,需要不断积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心中的构思巧妙地转化为纸上的图案。每一个线条和镂空都蕴匠心的独特之处,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细心的考量。
谈及与剪纸艺术的初遇,徐雪玲回忆道:“最初是在北碚文化馆的工艺美术社里接触到剪纸艺术,那里有一位剪纸老师让我真正爱上了这门艺术。”她感激那位老师的教导和生活上的帮助,这份感恩促使她坚持在剪纸路上不断探索。如今,徐雪玲在重庆茄子溪艺度创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致力于创作和推广剪纸艺术。
徐雪玲曾参与非遗文化周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示了她高超的剪纸技艺。她现场为学生们剪像,并将他们的生肖与小像融合进一幅图样中,精湛的技巧让观众们惊叹不已。许多留学生对她的技艺表示赞叹,称她为“魔”。除了创作作品,徐雪玲还致力于推广剪纸艺术,在多个学校担任剪纸课程的老师。她表示年轻人对老手艺的热情让她感到欣喜,并希望通过教授剪纸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门艺术。
除了教授课程,徐雪玲还在探索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将传统的花卉、生肖、人像等图样与现代商品结合,通过丰富展现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这门艺术。她希望通过借助高校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承下去。这是她对剪纸艺术的坚持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