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远的华夏大地上,一条波澜壮阔的水运大动脉穿越千年的时光,历经岁月的沧桑,仍在奔腾不息。隋炀帝杨广在千年之前下令开凿隋唐大运河,标志着华夏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就此贯通。如今的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拉近了济南至郑州的时空距离,最快捷的方式只需短暂的一个半小时旅程。
从古老的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段到现代的济郑高铁,从古老的码头到现代的车站,从运河时代迈入高铁时代,华夏的交通网络在不断升级演变。有趣的是,那条穿越千年的永济渠段与现代的济郑高铁走向相似,两者见证了华夏大地的变迁与发展。
隋唐大运河的诞生最初是为军事需要开凿的人工运河,然而其影响深远,逐渐成为了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古代的城多依水而建,民多傍水而居。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水路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在永济渠沿线,诞生了许多如浚县这样的“水上明珠”。
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一艘千年古沉船静静陈列在展架上。这艘名为“洛阳运河一号”的古船从淤泥土,它的锈迹斑驳的铁环和腐朽的船身见证了运河的兴衰历史。博物馆内的巨型浮雕作品《国脉》生动展示了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隋唐大运河的盛景。该浮雕展现了洛阳作为运河的中心枢纽,以及涿郡和余杭的美景,展现了一统的大格局和文化间的交融。
隋唐大运河的水源主要源于黄河,由于黄河泥沙较大,运河河道易受淤塞。聪明的古人从宋始,通过实施“木岸狭河”工程,利用自然力量有效改变了运河淤泥难清理的现状。通过木岸加固河堤,填充泥土或砂石形成陡壁河道,水深加大、水流加快,不仅提高了航运速度,还实现了清淤效果。
可以说,大运河是流动的血脉,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交通方式如航空、高铁、公路等不断涌现,大运河的交通运输职能虽然有所转变,但其生命力并未消失,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