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多层次地审视文章的立意、结构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章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站在高处,审视主题立意】
完成初稿后,作者需要跳出文稿本身,以读者的视角来审视。因为初稿完成后,作者往往难以发现其中的错别字和语病。
——实施“冷处理”。初稿完成后,将其放下一段时间,让自己远离文稿,遗忘创作激情。
等到自己从创作者的角色转变为读者时,再审视文章,这时不足和缺陷就会显而易见。
二问材料内容,明确主要论点(主题)是什么,是否清晰表达作者意图,分论点是否足以支撑主题,以及论据是否有效。
三问写作方式,考虑材料的整体结构、逻辑脉络、遣词造句等。
——转换视角进行验证。把自己当作材料的使用者、受众和文学评论家来审视,检查材料是否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是否合理、风险是否充分评估等。也要考虑材料是否易于理解、是否提供有价值建议等。
【立足实际,梳理逻辑脉络】
完成大局把握后,材料的总体方向和战略布局已经明确,接下来需要进入具体的结构梳理和强化。
——检查标题是否精准概括材料内容,标题层级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流畅。
——审视论据是否充分支撑核心论点,论点到论点的顺序是否严密,查验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删除不明来源或陈旧的论据。
——看详略得当,重点部分是否充分展开,非重点部分是否简洁处理。避免使用冗余的语句,力求用精炼的语言传达最丰富、最精准的信息。
【细致入微,斟酌语言规范】
完成前两步后,接下来是材料的精细雕琢环节,特别是在语言表达、语言规范、情感传递上需要字斟句酌。
——检查语句是否精准无误,字斟句酌,确保每个词语用得恰当,避免歧义和病句。
——遵守语法规范,遵循特定文体的格式要求,如标题层级、字体字号、页边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