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早春诗歌。
雨水时节,春雨绵绵,滋润大地万物,春天的气息唤醒了诗人的诗情,于是诞生了这首动人的《春晓》。
此诗最妙之处在于通过听觉来描绘春天,新颖独特,别具一格。在《千家诗》中,此诗位列第二首,与第一首《登鹳鹊楼》交相辉映。两首诗分别描绘了黄河岸畔和长江之滨的春色,共同勾勒出盛唐时期美丽的自然画卷,充满大气磅礴与柔丽之美。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的睡眠真是美好,不知不觉中天已破晓,四周传来鸟儿的鸣。这是对“早春之美好”的生动描绘。
“春眠”二字,点明了时间是春天。“不觉”二字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馨与舒适,连睡眠都是如此惬意。一觉醒来,仿佛早春给诗人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处处”二字,展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一个“闻”字,与下文的“风雨声”相呼应,展现了诗人通过听觉感受春天之美的独特方式。虽然诗人没有亲眼看到春景,但已经从鸟儿的鸣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这种写法,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广阔感,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天夜里,风雨声不断,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这是对“早春之易逝”的感慨。
“夜来风雨声”,诗人却安稳地睡了一夜,说明风雨并不猛烈,而是轻柔的细雨,淅淅沥沥。诗人听到了雨声,却没有因此而困扰,反而睡得更加踏实,因为他知道春天的到来,不仅在眼前,更在他的心中,他的梦里。
“花落知多少”,是诗人的想象,与“处处闻啼鸟”一样,意在言外,意境深远。花落二字,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春去春归,我们应该珍惜春光,把握时光。这句话也暗示了美好事物的不常在与人生的珍惜。时光荏苒,年华老去,我们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在春天播种希望,才能在秋天收获成果。
整首诗想象丰富,妙趣横生,意境绝美。阅读这首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多情春晓图,令人身临其境,心存美好。作为咏早春诗中的千古名篇,它的魅力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