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方位对应的八卦

八个方位对应的八卦

中的“八极”并非特指神灵,而是表达空间方位的宇宙观概念。它指的是八个方向,具体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源于《易经》八卦系统的自然方位与宇宙运行规律的结合。

“八极”象征着对宇宙空间的全面认知,与“四象”、“五行”等共同构建了天地秩序的哲学解释,反映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修炼过程中,八极方位常常与禁忌、风水布局紧密结合。例如,在斋醮仪式或丹道修炼时,道士会根据八极方位来设置法坛、调整气机,以与天地能量相契合。

虽然八极本身并不特指某位神灵,但其方位概念经常与神系中的星君、地祇等结合。例如,南极长生大帝在神霄派的“四御”体系中主掌南方,其下属星君的职责可能与八极方位有关。八极通常指的是八个方向极远之地,与八卦相对应,但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八位神仙被称为“八极”的代表人物。

中有一些与方位相关的神明与八极的概念有紧密联系。比如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他协助管理天经地纬、星辰运转和四时气候,可视作与天地运行相关的重要神明。五方五老中的青帝、赤帝、黄帝、白帝和黑帝分别掌管不同方位的事务,也与八极方位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在神话故事中,八极之地被描述为存在各种神奇景象和神秘力量的地方。例如,《淮南子》中提到,八极之地有特殊的山脉和门户,这些地方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界限,蕴特殊的能量和神灵的力量。凡人也可能在这些地方得到神灵的指引或获得神奇的能力,但这些故事并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神话传说体系。

八极的方位概念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周易》八卦理论,后被吸收并赋予意义。随着汉代以后神系的完善,八极逐渐融入科仪、符箓等实践中,成为宇宙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唐代茅山兴盛的背景下,八极作为空间符号可能在道场布局、音乐仪式中发挥作用。

八极的由来是根植于古代哲学与宇宙观的融合,是对空间方位的抽象化与神圣化。它在修炼、仪式及神系结构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功能性作用。


八个方位对应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