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人通常以老大、老二、老三等方式为家中的兄弟姐妹进行排行称呼,或者采用将“老”字替换为姓氏的方式,如张大、张二等。那么,古人又是如何为自己的家庭成员进幼排行的呢?
对于古代兄弟排名的次序,很多朋友可能有所了解。在古代,按照长幼顺序,以“伯、仲、叔、季”来表示。“伯”即指老大,“孟”也是老大的意思,但“孟”多指庶出的孩子;“仲”表示老二;“叔”则是老三;而“季”则代表最小的。
在先秦时期,虽然女子有名字,但由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她们的姓氏在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通用的名字的作用。如果一家有多个女儿,如何区分她们呢?古人采用“排行+姓”的方式,如在姓前加上伯(孟)、仲、叔、季,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等。例如,古书中的孟姜、仲子、叔姬等,分别表示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以及姬家的三姑娘。
古人在称呼辈分时,也常采用排行的方式。例如,我们熟知的孔子在家中排行第二,他的字是尼,因此被人称为“仲尼”。下一代在称呼上一代时,如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父亲的大弟弟为仲父,父亲的第二个弟弟为叔父,最小的弟弟则为季父。《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其季父项梁”,指的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项梁。
现在,我们通常把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为叔叔或叔父。而伯仲二字也常常连用来指代兄弟,还可以表示两者之间的水平不相上下。例如,“伯仲之间”指的就是不相上下的意思。我们也应该多了解反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网站秦岭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