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得出结论:洞箫的音孔大小确实不同,这是经过长久实践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如果一支箫的所有孔大小完全一样,那么很可能存在问题。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音准、音色和音量的均衡性三个方面来探讨。阅读下文,你将对此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先来谈谈音准。
在制作洞箫的过程中,我们从开设音孔开始,然后逐步调整每个孔的大小。这一过程必然会导致孔的大小不一。虽然孔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差异不能过大,通常只在一毫米左右。
接下来,我们讨论音量和音色的统一均衡性。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是否孔的大小一致才能确保音量和音色的统一?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支优质的箫,其音孔的特性如下:第一孔通常是最大的,因为它距离下一个孔的距离最远,如果此孔过小,会导致音量小、音色发虚,因此通常会加大这个孔以改善音色和提高音量。而第二、六孔和第四孔则相对较小,因为它们的下方有近距离的孔帮助泄压,避免了因泄压不足导致的音色问题。第三、五、七孔的大小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不能过小。
贺兰原老师,原名李家雨,是著名的洞箫制作人和工艺美术师。
贺兰老师精通理论研究和工艺实践,他的作品兼具物理性能和工艺美学,在洞箫制作领域享有盛誉。他的箫作品不仅在和港澳台地区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海外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有众多爱好者。贺兰老师认为,他的箫作品不仅是乐器,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支箫都蕴他的匠心独运和深厚文化。他曾说,每一支箫都是他的一个世界,体现了他对箫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