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葬花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其实这一文学情节来源于生活,并且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明代的唐寅就是一位葬花的先行者,他不仅埋葬过落花,还以此为题创作了诗歌。
在明末清初,杜浚也成为葬花的爱好者。他在《花冢铭》中描述了自己收集枯枝败叶,为它们寻一处安静的安息之地。杜浚共埋葬了193枝各种各样的花朵,其中包括菊花、梅花、水仙花等。在他看来,虽然花的已经凋零,但花的灵魂却化为了锦绣文章。
除了杜浚,明末的叶绍袁也在《续窈闻》中记录了他的女儿叶小鸾对葬花的热爱。叶小鸾曾以粉盒作为棺椁来埋葬落花,这种深情被记录下来并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例如纳兰容若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一词中就提到了葬花天气。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黛玉葬花的描绘更是广为人知。黛玉在葬花时悲泣并吟诗,她的《葬花词》表达了对落花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唐寅作为最早葬花的文人之一,他的行为被认为是风雅的创举,并影响了后来的文人。他拾花、盛以锦囊、修花冢、葬落花、作诗悼惜的行为,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唐寅,如贾雨村和贾宝玉都提到了唐伯虎。
在文化中,怜花意识根深蒂固,古人修花冢、葬花吟诗的行为正是这种意识的体现。这种深情厚意的行为,不仅是对花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的珍视。无论是踏花归去还是修花冢、葬花吟诗,都体现了诗心、妙赏和深情。
这篇文章的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是朱美禄。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