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东北地区的鹤城被大量的“小咬”困扰,它们无处不在,不仅黏附在人身上,还不断往人嘴里飞。人们热切期盼着“花大姐”的出现,希望它能迅速消灭这些“小咬”。尽管人们四处寻找,“花大姐”似乎并未出现,这究竟是何原因?专家表示,“花大姐”的出现时机尚未成熟,预计“十一”期间将会大量出现,帮助消灭“小咬”。除此之外,降温和大风同样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些困扰民众的“小咬”。
9月25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园林部门的专家。他们表示,瓢虫,俗称“花大姐”,分为多种类型,如二星、三星、五星、七星等,其中七星瓢虫最为常见。绝大多数瓢虫都是益虫,它们以害虫为食,如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等。这些瓢虫能够显著减少树木、瓜果及农作物所遭受的害虫损害,因此被人们称为“活农”。每年10月份是瓢虫集体越冬的季节,因此它们在9月份会大规模出现寻找冬眠地点。温暖的场所成为它们的首选之地,因此城市里“花大姐”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
相关部门观察发现,今年“小咬”的总数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显著变化,只是出现得更加集中,给人们的感觉是数量增多。目前已经是今年最后一波“小咬”,大约10天后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即使有部分“小咬”能够存活下来,“花大姐”作为天敌也会迅速将其消灭。随着我市即将出现的降温和大风天气,“小咬”的数量将会急剧减少,其大量死亡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目前,“花大姐”大军尚未大量出现,但数量正在逐渐增加,预计将在“十一”期间大量出现在市区。
市第二医院的院长助理、儿四科梁力泳介绍称,“花大姐”其实并没有毒性,即使被其叮咬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而且,“花大姐”一般并不咬人,它们是在寻找越冬的地方。为了避免被瓢虫叮咬,人们可以选择穿着深色衣物,因为瓢虫更喜欢停留在阳光充足和温暖的地方,浅色衣物更容易吸引它们。即使被叮咬,也无需过分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