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70年前,川藏公路的建成通车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在纪念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了川藏公路博物馆,探寻了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背后的“两路”精神。
走进博物馆,一条象征着川藏公路的灯带蜿蜒在挺拔起伏的群山之间。除了二郎山海拔相对较低外,其他大山的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在当时,修路工程缺乏大型机械,公路的建设主要依靠人工凿壁和翻垭口完成,其难度令人难以想象。
博物馆内陈列着钢钎、手锤、十字镐、麻绳等简陋的筑路工具,以及老照片还原了当时的建设场景。战士们手持钢钎,在湍急的江河上架设铁索吊桥;在崖壁上,他们站在吊桥上凿路,上下都要通过数十米高的麻绳“云梯”。
那么,如此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呢?博物馆里的一条刻度线模糊的测量杆见证了当年路线勘测的艰辛。测量队员们徒步翻越了数百座高山,跨过数百条河流,完成了全线勘测并提出了比较线路。还有一段军中流传的顺口溜,展现了修路战士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
川藏公路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两件棉衣,它们曾为筑路人、护路人御寒,亦是“两路”精神的生动写照。蓝色的高原防寒棉衣见证了川藏南线的修建过程中的艰难环境,而朴素的藏袍则象征着养路工人的坚韧和奉献。
博物馆里还展示了川藏公路从初期的艰难建设到现在的发展改善历程。三张图片展示了二郎山的通道,通行时间从半天降为1小时再缩短到15分钟。不仅仅是川藏公路主线,其他路段也不断提升改造,形成了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等综合交通体系。
随着交旅融合的推进,川藏公路沿途的美景也越来越受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这些摄影作品展示了沿着川藏公路自驾时的美丽瞬间。博物馆里的这些展示和珍贵的摄影作品共同见证了川藏公路的辉煌历程和美好未来。在纪念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感叹人类的勇气和智慧,也期待着川藏公路未来的更加辉煌。
